6月5日晚,我出差途中刚刚在深圳机场落地,一打开手机,就看到师弟丁锦红的两个未接来电,连忙回过去,没想到听到导师林老师去世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有些突然和茫然,也有些不愿意相信。想到前两年一次与林老师在一家餐馆偶遇,林老师当时是那么精神矍铄,身体那么健康,一点不像70多岁的老人,怎么会就这样突然永远离我们远去了。
回想与林老师第一次见面,那时我还在杭州大学读书。由于本科毕业时对认知心理学发生了兴趣,因此报考了中科院心理所林老师的硕士研究生。笔试后,正巧林老师到杭州出差,顺便面试我。接到面试通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去。之前我已了解到林老师是中科院心理所知名研究员,发表了许多获奖论文,这样一个知名学者,会不会很严肃啊。没想到一见面,林老师就和蔼地和我打招呼、拉家常,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弛了很多。随后的面试非常顺利。林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和蔼、亲切但学术上十分追求严谨,具有大家风范。
后来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心理所,成为了林老师的学生。在研究生院学习了一年基础课后,我回到所里开始给毕业论文选题。由于刚刚从学习状态转入做研究,看文献、找选题、构思试验,一切都要从头摸索。这对一个研究领域的新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时我产生了一个偷懒的想法,很想让林老师给我指定或推荐一个课题。但与导师沟通了几次,一直没有给我指定课题。后来自己经过几番摸索,才确定了一个选题。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我都不理解,直到多年以后自己创业,自己需要做很多重要决策时,我才悟出,科研需要创新,导师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我自己发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才能深入的研究下去。哪怕这样会多走些弯路,但真正培养了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其实,这也是中科院心理所多年的传统和独特文化,直至近日,虽离开心理所多年,从事管理咨询行业,这种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一直使我受益良多。
记得在读研时,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名为《颜色与心理》,想聘请林老师为技术顾问。这是一项科普工作,我想林老师平时工作那么忙,占用时间做这个工作值吗?林老师会答应吗?没想到林老师很痛快地接受了邀请,他说科普工作很重要,要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科学,从小就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科学事业才能有更多的影响力,才能后继有人。林老师想的比我们要远啊。
我后来离开心理所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后,和林老师的直接联系就逐渐少了。离所后其实我一直很想更多地拜访林老师,继续向林老师学习、请教,但考虑到自己事业已转型,无法与林老师共同深入研讨心理学方面的学术问题,深恐耽误林老师宝贵的时间,于是可能几年才有机会见一面。但我仍然关注林老师的情况。经常从所里原来的同事,师兄弟等侧面了解到林老师退休了,有时去广州常住等信息,一直想什么时候等林老师从广州回来再找计划拜访,谁知斯人已去,这未达成的愿望成了永远的遗憾。
林老师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在心理所期间林老师所言传身教的做人做事的风格,已成为我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尽管您已经听不见了,但我还是要再説一声感谢!
您安息吧,您所毕生追求的心理学事业一定会在新的一代心理学家的努力下不断成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