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职场人际
字体大小: 打印 关闭
压力下的人与矛盾中的心理学
作者: 张侃教授访谈录 ║ 日期: 2009/09/23 

  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生活中最根本的压力是由时间产生的,即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和可以提供的时间产生了比例上的差距,差距越大,压力就越大。

  第二,来自期望的压力。人是社会的人,当他人的期望高于自身可以获得的,自身就开始产生压力。由期望落差造成的压力,在全社会各个层次都有。以前在大学里做个讲师很光荣,现在哪个讲师不想当教授、副教授?以前说学生好好学习就完了,现在哪个孩子不想升一个好的中学、大学?“在这种‘绷’着的态势下,所有的人都觉得不满足,也不知道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整个社会的走向是鼓励有为,因此几乎所有的人都产生了心理上的落差,这个落差就带来了压力。”张侃说。

  第三,不稳定性带来的压力。以前尽管生活水平比较差,但是每个月有饭吃,每天上班有事做。但在市场机制下,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让人的心理很不适应。

  第四,人会想象,明明做得很好,单位发展也好,但他会想如果垮台怎么办。这种如果,在生活当中确实可能发生,但这种心理上的想象带来的压力更大。

  张侃指出,所有的压力都是由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总的来说就是设定目标的问题。我们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对人生目标有更多积极的正面引导,如果目标偏离实际情况,心理压力就会很大。

  一方面,确实要设定高的目标,因为人有了高目标才有更多的动机、努力和投入来实现这个目标,这和成就成正比。另一方面,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想当将军的士兵也不是好的士兵,应该承认成就如何有客观条件约束。要承认客观现实,要积极努力,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压力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

  “这四个方面的心理压力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人一旦觉得压力大,身心都会反映出来。”张侃说。

  所谓身体的反应可以导致各种不适,最简单的就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不适会影响生活状况、影响工作、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疾病,比如胃溃疡、不孕不育、癌症等。在发达国家,医学体系已经改称为生物、心理和社会理念体系,也不再单纯把人当动物看待,就是因为人有心理反应,有社会过程。

  心理压力当然也反映在精神上。例如,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会下降,脑力劳动成绩也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工作系统的错乱。

  “当身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作出严格的判断非常难。但基本上所有疾病都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完全是生理因素,跟心理因素一点儿不相干的,科学研究证明还没有。一旦生病,应该积极地求医问药,同时积极考虑有哪些心理因素可以改善。身体和精神双管齐下,就更有利于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张侃如是说。

  他接着指出,这种自我调节和减压要分成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要知道心理压力的存在,如果不知道,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

  其二,要逐步地变化,不要变化太猛,要把变化改为一种缓慢的过程,要有适应期。

  其三,维持心理健康通用的规则,就是要从事适度的体育锻炼,它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健康也非常有好处。在锻炼过程中,人会自然而然地摆脱一切烦恼。

  其四,要进行社交活动,尤其是退休人员。

  最后,如果确实觉得自己压力太大,觉也睡不着,可以找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帮助。

  不过,张侃又强调,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有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到了某个基点才会产生负面作用。

  心理健康的科学标准

  何谓心理健康?张侃说,心理健康与否要从四个维度来看,即“知、情、意、社”。

  所谓“知”,就是这个人要有正常的智力,事实是,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是正常的。

  所谓“情”,即情绪过程,有稳定的情绪,大起大落时能适度控制。当然,人不能没有情绪,看电影都不激动,也是不正常的。

  所谓“意”就是意志品格,要有健全的人格。比如对外界事物、对自己有正确的判断,遇到挫折时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很好地恢复。

  而“社”是指正常的社会交往。见了谁都不能打交道,那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表面上看埋头苦干,但是长远看,不利于为社会作更大贡献。不能进行社会交往,说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就会影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

  “从‘知、情、意、社’四个角度进行自我判断,我觉得是比较科学的。”其中最后一个维度就是社会的维度,人在社会当中怎么适应社会变化并在此过程中取得对自己有利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维度。不能适应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就会落后或者失败。

  此外,张侃还从年龄层次分析了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孩子们最多有两种影响:孤独、自闭,不能进行社会交往;学习障碍,很认真学,但是学不会,这就不正常。

  年轻人主要有情感障碍,影响其社会功能。

  成年人主要有抑郁和抑郁症。二者有所区别,抑郁症比较接近疾病,而抑郁本身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心理压力,抑郁现象现在比较多。当然也有情感的问题。夫妻不和的反映比较多。还有因为外界问题很多而坐卧不宁,特别是遇到困难,已经精神恍惚了,中年人比较多。

  对于老年人,现在主要还是生活角色的问题,家庭矛盾引起的人生看法的改变。这些又能够引发出很多问题,从家庭的问题到产生老年抑郁症,从脑的功能看,再往上发展,比如健忘,甚至老年痴呆症早期。

  心理咨询不是看病

  “现在有人说看心理医生就是去看病,我觉得稍微有点过,只能说有一种困难需要帮助。比如有的人不会安排时间,一天到晚搞得忙忙乎乎,这种人在国外也要看心理专家。有些事怎么做,有些事怎么放弃,经过及时辅导以后,工作的状态显著提高了。在国外,心理咨询的人不用病这个词,而是叫‘客户’或‘服务对象’。请心理学专家来帮助是很正常的,在发达国家也很普遍,没有什么不好的。”对中国民众一直对心理咨询讳莫如深的情况,张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根据统计,有1/10的美国人在一生当中会产生需要心理学家帮助的情况。我国不完全一样,我国的心理支持系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说中国人比较重视亲情,很多事情在家里讲讲,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帮助,而外国人不跟父母讲,甚至不跟妻子讲,所以他在心理方面的需求比较大。我国现在还有一个很好的体系,有各级组织、工会,谁家里出了问题都给予关心,这样可能把一些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我们不跟美国完全一样。但是美国多年来的统计结果值得我们重视。

  张侃指出,有的人认为美国的做法就是好的,这没有必要,但是也要看到,美国是值向往的状态,他有1/10的人咨询心理学家没有什么不好。当自己和周围人确实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和认识到问题,及时调整,有必要找专家。

  短缺的心理咨询资源

  然而,专家何来?中国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员是否充足?张侃认为,要向全社会包括党和政府呼吁,尽快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

  首先,从人数上来看,做一个乐观的统计,我国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有3万人,当然从严格的要求来看,这些人不一定都合格。中国心理学会拥有会员4000人,心理卫生协会拥有会员20000人,这就是24000人。再加上心理学会各省会员,就有30000人。

  而国际上的统计结果是,专门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有40万,中国的心理工作者不足其中1/10,而中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6,相比之下,中国的心理咨询师资源非常欠缺。不但如此,中国心理学工作者中,从事临床和咨询心理学的人不到1/4,大部分不从事咨询工作。如果计算百万人口拥有的心理咨询师数量,我国是美国的1/200。“所以中国在心理学方面,特别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心理学方面,这类人才是非常紧缺的。”张侃说。

  其次,心理学最主要的矛盾是其本身的能力很弱,而社会需求很大,一切矛盾都由此而产生。因为社会需求很大,从事心理学服务的人现在变得很尴尬。各种各样的短训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出来了。但如果这个系统不能给客户提供好的服务,那很快就没客户了。现在亟待提高心理服务的水平,心理学科也在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支持,请国外专家来参与培训。

  目前,心理咨询市场不规范,如果不及时改善。将会导致全国民众对心理咨询这个事业的负面看法。在心理咨询提高和调整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立法。如果没有立法,很多时候就分不清谁对谁错,也不可能规范市场。

  就目前的情况,张侃建议那些觉得自己需要心理学专家帮助的人,应该找正规的地方进行咨询,在三大系统当中就可以找到。

  第一大系统,就是中国高校中现有150个心理系和心理研究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外服务。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等,都做得很好。大家要取得帮助就可以就近去这些地方。

  第二大系统,中国特色的医院系统。按卫生部规定,所有三甲医院必须要有心理咨询门诊。

  第三大系统,社会上有一些经过卫生部门批准成立的心理专业医院,在大连、沈阳、无锡都有做得不错的。根据个人需要,可以选择这三大系统里的机构。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为: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