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服务

总结汶川震后经验 推动芦山心理援助

发布时间:2013-05-20 作者:应用发展部 祝卓宏

--中国第二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在北川永昌举行

  5月9至11日,在汶川震后五周年纪念之际,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及增爱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第二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在北川永昌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总结汶川震后经验,推动芦山心理援助”,标志着我国灾后心理援助进入一个新阶段,也是这项工作走向科学、有序、有效、可持续的重要见证。

  会议邀请了来自相关领域的领导嘉宾、学者以及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志愿者。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张素娟,绵阳团市委书记向贇,北川县人民政府顾问颜世富,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心理所前任所长张侃研究员、现任所长傅小兰研究员、副所长张建新研究员、所长助理刘正奎副研究员等领导莅临开幕式。参会专家还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樊富珉教授、四川大学肖旭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宏章教授、南京晓庄学院陶来恒教授及心理所在汶川地震后设立的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长王文忠、史占彪、龙迪、祝卓宏、吴坎坎、傅春胜、肖尤泽、郭永明等50多位国内心理援助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曾经参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盈江地震、彝良地震、芦山地震心理援助的志愿者300余人。

  5月10日下午,“论坛”开幕式在北川中学大礼堂举行,由心理所副所长张建新主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心理所前所长张侃作为大会主席致欢迎辞,并现场赋诗一首:“禹乡儿女英气豪,山崩地陷难折腰;四海朋友伸援手,志愿精神震云霄;心理援助起新篇,科技救灾为先导;北川永昌新羌城,华夏之路闪光耀。”


开幕式现场,与会人员集体向遇难同胞默哀

  心理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心理所芦山地震科技救灾心理援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傅小兰研究员在开幕式讲话,她首先代表心理所向每一位投身灾后心理援助的科技工作者和志愿者、向支持心理所开展工作的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然后总结回顾了汶川地震五年来心理所开展的工作。她说,从汶川、玉树、舟曲、盈江、彝良,再到芦山,一路走来,心理所的科研人员和志愿者朋友们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中科院的统一部署下,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为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灵家园的重建做出了科技国家队应有的贡献。五年来,在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心理所以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为依托,持续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开展了长期系统的分时段、分空间、分重点和逐步本地化的心理援助工作,形成了基于社区、学校和医疗卫生系统的综合心理援助服务工作格局,并通过选拔与培训相结合,为四川、青海、甘肃等受灾地区建立起一支能够长期持续为当地提供服务的心理援助队伍;五年来,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以及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的支持下,心理所的科研人员开展系统深入的灾害和创伤心理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和成果;五年来,基于灾区实地调研和长期研究积累,心理所发挥科学思想库作用,不断向党中央国务院递交政策建议,为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了依据。心理所的工作以专业深度、人群广度、区域跨度、时间长度的优势,引领、示范和推动着我国灾后心理援助逐步纳入国家灾后救援体系。最后,傅小兰回顾了她2008年实地建立“北川中学心理援助工作站”的情景,指出心理援助工作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创伤的抚慰,更是点燃希望和梦想的火种,并号召与会者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深入探讨、共同促进我国心理援助工作的进步,为国家发展、为人民安康、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


心理所所长傅小兰研究员做大会开幕式讲话

  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在讲话中郑重承诺,将和中科院心理所为代表的社会各界一起努力,竭尽全力,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置身于社会公益事业,让国人心理更加健康,社会更加和谐。

  心理所副所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执委、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张建新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回顾了心理所五年来开展心理援助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他说,五年来,在学术研究上,心理所心理援助专家团队在灾区服务中总结和提出了“时空二维”心理援助工作模式,“一线两网三级”心理援助体系,“心理-社会-文化”整合援助思路等;推动了灾后心理援助逐步纳入国家的灾后救援体系;自主研发了系列灾后心理创伤评估工具和干预方法、设备和面向大规模人群开展心理援助的移动心理服务系统;在国际上率先探索了“台风眼效应”并提出了“时间景观”的理论;建立了我国最大的灾后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逐步建成了33万名受灾群众的包含多项生物与心理健康指标的数据平台,并形成了系列流行病学、症状分类和临床干预研究报告。五年来,心理所心理援助专家团队和志愿者服务团队为灾区培训高水平专业心理教师、医务人员等413人,进行个体心理咨询12.6万人次,开展团体辅导4400场11.4万人次,通过出版手册与移动心理服务平台,约有54.5万人次接受心理服务;向国家提交咨询建议10份,发表学术论文63篇,其中SCI/SSCI共20篇,培养研究生12名,出版图书22本,主办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会议5场。


心理所副所长张建新研究员做大会主题报告

  民政部减灾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张素娟发言时对《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指导意见》的起草背景、重点内容、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要求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重点强调了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要把握的总体原则,即: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支撑、社会参与,将社会心理援助作为自然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的一部分进行同时部署、组织、开展和推荐。


民政部减灾委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张素娟对《指导意见》进行解读

  会上,心理所所长助理刘正奎做了关于芦山地震心理援助的专题报告,介绍了4.20芦山地震后,心理所在第一时间启动心理援助预案,迅速派出心理援助志愿者深入芦山灾区了解情况。目前,心理所已在芦山县建立三个工作站,对2000多名学生开展了心理辅导课,走访了近千名教师、干部和群众,还向国家递交6份建议案。在雅安教育厅及芦山教育局的心理援助体系中,中科院心理所的心理援助工作站已经成为示范。


心理所所长助理刘正奎副研究员做专题报告

  来自各地的心理援助专家也在论坛中分享了他们五年来灾后心理援助的模式、技术和方法。清华大学樊富珉、心理所王力研究员、四川大学肖旭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金宏章院长、青岛大学陶明达教授、香港心理援助专家杜永政先生、中残联团委书记闫洪丰等分别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此外,来自各地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代表也同与会者一道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成果。


分论坛研讨现场


专题报告会现场

  另外,来自各地的心理援助志愿者特别是曾经在绵阳北川工作站、北川中学工作站、绵竹工作站、舟曲工作站、什邡工作站工作过的志愿者,开展了心理援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题讨论与经验分享。北川工作站站长史占彪教授与北川志愿者一起回顾了“从永安到永兴,从永兴到永昌”开展五年心理援助的心路历程;北川中学工作站站长龙迪和志愿者一起开展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相遇北川中学的生命印迹”回顾研讨;绵竹工作站站长祝卓宏博士做了题为“从绵竹到金色阳光工程”的报告,回顾了绵竹工作站的工作经验和后续推广应用,并对志愿者做了心理急救原则与实施的讲座;舟曲工作站副站长郭永明做了“大爱之舟, 共谱心曲——舟曲圆心曲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几点做法”的经验分享报告;什邡工作站副站长肖尤泽分享了他们五年来在什邡灾后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本土化的探索。

  通过两天半的论坛研讨,与会者充分交流了成果,总结了经验,大家一致认为,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心理援助应与生命救援、物质援助一样重要,心理援助应是灾后援助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工作中,应切实贯彻减灾委《关于加强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灾后心理援助应在政府主导下有序地开展。与会专家建议,我国应加强灾害心理学及创伤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凝练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援助模式,尽快研发相应的心理援助工具,培训和壮大心理援助专业队伍,为芦山及未来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技术、工具和队伍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