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召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
12月6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和谐楼九层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中国残联等单位领导、心理学相关学术组织代表、心理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期刊负责人、媒体记者等3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
十九大代表、心理所所长傅小兰主持研讨会。她强调,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十部委于11月16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这项工作是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具体举措,试点方案重在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的模式和工作机制。此次会议的主题就是深入研讨如何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心理学研究成果真正服务社会需求,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推动学科发展。随后,心理所副所长陈雪峰做了题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学习、研讨、推动落实》的报告。
自由研讨环节,与会专家积极发言、贡献智慧。大家认为,此次会议是十部委文件出台后心理学界组织的第一个重要研讨,意义重大。试点方案涉及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学术组织等社会各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作为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应当深入研讨、形成共识,立足科研定位、发挥学科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与政府部门、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其他学科专家密切配合,在推动社会实践的同时发现科学问题、推动心理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围绕当前试点工作的核心任务,心理学界应积极行动,特别是积极开展科普宣传、人才培养、机构合作、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工作。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心理科学知识传播,切实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分类分层培养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有资质有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发挥好已取证心理咨询师队伍的积极作用,同时从长远考虑,推动建立专业人员学历教育体系。三是心理学专业机构应当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对接合作,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一线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加强标准制定工作,面对社会心理服务对象,聚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等,进行标准制定工作,为试点和未来的示范推广和促进立法奠定基础。五是加强产品研发,推动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等的合作,推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产品化,形成标准化、可推广、可及性高的心理服务产品。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方案重点关注对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未来应进一步关注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心理影响评估等工作,从群体、组织、社会层面推动更系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与会专家认为,心理学界应积极关注如何建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整体理论框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等,提出整合的“体系化”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心理所还将联合心理学界及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在学术期刊上出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栏,发挥智库作用,同时为社会实践提供更系统的学术指导和支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