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安心”行动:安心大讲堂第十讲开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20年1月28日正式启动抗击疫情“安心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心理科学的专业力量。通过安心大讲堂、电子海报、微信公众号和媒体采访等多种形式面向公众进行疫情后心理科学普及。
2月12日,抗疫“安心”行动第十期安心大讲堂正式开讲,浙江晒福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院院长、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沈宣元教授主讲《面对疫情做好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心理援助》。
沈宣元教授首先说明了社会工作与心理服务的差异,社会工作服务更加关注帮助求助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适应当下环境,基本目标是协作有需要的人解决社会问题,工作模式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目前社会工作可细分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以及企业社会工作。针对当下疫情,沈宣元特别介绍了心理社会工作。
2018年11月19日,中央政法委、国家卫健委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发展心理健康社会工作(即心理社工)专业队伍的要求。沈宣元指出,建构性社会工作取向的心理社工,要坚持以肯尼斯J格根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从知识的社会根源、语言的中心地位、知识的实用价值和关系性存在的重要性为心理援助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紧接着,沈宣元介绍了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一二三四心理援助法”,即一个视角、两个技能、三个步骤、四个支持。
一个视角:非病理视角。面对当下突发的疫情,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出现焦虑、紧张、恐慌、愤怒等情绪反应,而且反应强烈,因为有突发疫情事件的发生,所以,在进行心理援助过程中,我们应视当事人的反应是一种正常反应,透过我们的态度让当事人意识到他的反应不是他有心理问题或自责自己不够坚强,很脆弱,而是大多数人在遇到这突发的疫情时都会有的情绪反应。我们要发现需求,稳定求助者的情绪,发挥求助者的功能,可以更主动、有效地对“问題”进行干预。非病理化视角,即不是消除焦虑和紧张,而是正常化他们的存在,并尝试相信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二个技能;转念与赋能。转念是指通过提问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焦虑、恐慌的意义和价值。焦虑、恐慌并非自己无能,危机并非失控,而是一种自我提醒,自我保护能力的体现,如何运用和发挥好这些有益的能力,我们当下可以做点什么,这就是转念阶段。赋能指倾听当事人在描述自己负性情绪及行为时,一定会谈到隔离生活中有一些正向的变化,自己在焦虑、恐慌中一定做过一些努力,尝试过改变。这个过程一定有好一点的时候,微小改变的时刻,请当事人多说好一点点及有效时候他具体是怎么做的。
三步骤:暂停-转念-支持。暂停是指心理社工在心理援助过程中用非病理的视角看待求助者的问题,帮助求助者不要对疫情做过度的解读,先放下负面的思考,帮助当事人拓宽看待事件的角度;转念实际上是让当事人尽可能不要讲述主观臆测,而是去描述细节。
四个支持分别是情感支持、信息支持、方法支持、评价支持。通过以上四种支持,寻找与链接资源,拓宽社会支持系统,化解冲突。
最后,沈宣元总结了本次讲座的重点,分别是一个视角帮助我们正视危机的问题与挑战,两个技能帮助我们探寻危机背后的正向功能,三个步骤帮助我们探寻改变潜在可能,四个支持帮助我们增强改变信心意愿。面对疫情,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在提供心理援助过程中,总结经验方法,将有效的方法进一步传播,需要我们共创共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