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为明日中国强“心”
“少年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呵护好他们的身心健康就是在为明日中国奠基。”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周忠和委员的专长并非心理学,但是一直关注着中小学生抑郁、焦虑、失眠、网络成瘾等现象。
“以前大家都是成年后才能感受到很大压力,现在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承受着超前的学业压力。正常活动、交往的时间被挤占,这必然会引发不良后果。”周忠和忧心忡忡地说,不少学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课间休息和户外运动时长,学生社会性发展受阻、体质下降。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本身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之一。春节期间接到周委员的电话,于是我们联手调研、撰写提案。”蒋毅委员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他告诉记者,一些家长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不“卷”起来的话,孩子以后会“吃亏”,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当青少年面临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时,再加上网络、游戏、小视频等线上资源的诱惑,很容易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慰藉,与现实疏离。
“人们早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大一部分是在玩耍和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这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社会交互。”蒋毅说,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脑智发育与心智发展的黄金期、心理问题与认知障碍的首发敏感期,应该做符合年龄规律的事情。
加强心理与认知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2023年,国家发布“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有效推动了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认知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周忠和与蒋毅认为,计划在实施中还可以从优化环境、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加以着力。
蒋毅建议,教育部门发挥“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为每所中小学配备一位本科以上心理专业人员。另外,还要充分保障学生课间休息、睡眠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长,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研学旅行、体育、社交活动。
“心理问题的解决一定要靠疏,而不是堵。”周忠和说,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但现在一些青少年缺乏好奇心,不会提、不敢提问题。要引导青少年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敢于想象、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和弹性。
《人民政协报》(2024年03月09日 第 11 版)
原文链接:http://share.183read.cc/article/5345139/5.html?t=170994469782842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