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揭示暗示性动作诱发观察者空间注意转移的时间进程

发布时间:2016-07-29 作者: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傅小兰研究组 李开云

  在环境中,人类能够快速有效地从大量信息中提取出运动信息。处于运动状态的躯体(也称为动作),可以快速地将对方的注意导向环境中的特定位置。研究发现暗示性动作也能够快速诱发观察者空间注意转移(Gervais, Reed, Beall, & Roberts, 2010)。暗示性动作(如扔东西、奔跑)并不是真实的动作,是个体在观看静止躯体图片时知觉到的动作信息。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暗示性动作影响个体空间注意分配的时间加工进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研究组采用64导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记录了24名大学生被试完成暗示性动作(扔和跑)与站立姿态作为中央线索时的目标判断任务(图1)的脑电波幅。结果发现,当分析线索锁时(即三类线索呈现600ms)的ERPs成分时,对比暗示性动作(扔和跑)和站立姿态,暗示性动作在170-260毫秒的时间窗口内诱发了一个更大的P2成分(图2上),sLORETA溯源定位在内侧颞叶皮层(hMT+)(图2下),该脑区主要负责视觉运动信息的加工。这一结果表明尽管暗示性动作(扔和跑)并不是真实的运动,却也能够激活负责运动信息加工的运动皮层区。进一步发现,在300-500毫秒的时间窗口内,扔和跑动作均诱发了前部注意指向负波(the anterior directing attention negativity, ADAN),而站立姿态则没有诱发该波幅(图3)。这一结果表明,暗示性动作确实能够影响观察者的注意分配,而不具有运动信息的站立姿态则对观察者的注意几乎没有影响。当分析目标锁时(即目标出现时)的ERPs成分时,扔和跑动作线索条件下,线索提示无效位置目标相比于线索提示有效位置目标诱发更大的P3a;而站立线索条件下,无效提示与有效提示位置目标诱发的ERP波幅几乎不存在任何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暗示性动作确实能够诱发观察者空间注意转移,且暗示性运动信号知觉加工起重要作用;仅仅躯干朝向(站立)不足以诱发观察者者空间注意转移。

  

  图1. 有效、无效及无目标单一试次流程及三类线索

  

  图2. P2成分及其脑地形分布图和溯源定位图。上图. 三类线索诱发的在PO3POzPO4的平均波幅。灰色长方框标示了P2成分。中图. 扔减去跑、跑减去站立及扔减去站立线索在时间窗为170-260ms间的脑地形分布图。需特别注意后部顶枕区的脑地形分布图。下图. 三类线索诱发的P2成分的差异在时间窗为170-260ms内的溯源定位图。由黑色到黄色表明t值。t值的临界值分别是4.59(扔-跑)、4.57(跑-站立)、4.50(扔-站立)。绿色椭圆标示p < .05时的脑区。

  

  图3. ADAN效应。上图. 朝左和朝右的动作线索在前额区FT7/FT8电极点的平均波形图。时间窗为300-500ms的波形说明了ADAN效应(灰色方框所示)。下图. 右侧朝向线索减去左侧朝向线索的脑地形分布图。需特别注意,前部额区的脑地形分布图。

  对暗示性动作影响个体空间注意分配的时间加工进程的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视觉运动信息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而且对于理解整个视觉加工系统都有重要作用。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61375009, 61322206 61521002)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人才项目的资助。结果已发表在脑科学期刊Brain research

  论文信息:

  Kaiyun Li, Yong-Jin Liu, Fangbing Qu, Xiaolan Fu*. Neur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ttention orienting triggered by implied action cues. Brain Research. 2016, 1642, 353-36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