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研究发现手与刺激间距离可调控情绪刺激的加工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孙向红研究组的杜峰研究员等已有研究发现,视觉认知加工和注意受手与刺激间距离的调节。比如,手近时注意脱离和转换更慢;手近时会诱发更大的西蒙效应(Simon effect);离手近的刺激具有注意的优先性,且能得到更强的认知加工等。这些现象统称为手近效应(hand proximity effect)。但至今没有研究考察过情绪刺激的加工是否受手与刺激间距离的调控。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杜峰研究员采用行为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手与刺激间距离是否调控情绪刺激的加工。实验1要求被试对图片边框的颜色进行反应。结果发现手近时负性图片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手远时,而正性图片和中性图片的反应时间在手近和手远时没有显著差异(图1)。实验2采用一套新的情绪刺激图片,重复实验1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说明,手近时只增强了负性情绪刺激的加工,对中性情绪刺激无影响。
图1. 实验1的结果
(A)不同效价的情绪图片在手近手远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
实验3使用ERP技术,考察情绪图片诱发的晚期正成份(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是否受手与刺激间距离的调节。实验要求被试认真观看每张图片,但无需做出任何反应。结果发现,手近时负性图片诱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手远时,而中性图片诱发的LPP波幅在手近手远时没有显著差异(图2)。该结果进一步说明手近时只增强了负性刺激的加工。
图2. 实验3的结果
(A)四种结合水平下LPP的地形图
(B)四种结合水平下的LPP的波幅形图(阴影部分表示计算LPP平均波幅的时间窗口)
该研究表明手与刺激间距离调控了负性情绪刺激的加工,从而为手近效应提供了新证据。另外该研究提示不是所有的刺激在手近时都能得到更强加工,可能只有那些对个体造成威胁的、具有生物进化意义的刺激才能得到更强加工。这可能是因为,威胁性刺激离手越近时,越有可能对个体造成伤害,所以个体需调用更多心理资源以应对这些威胁刺激。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31470982)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课题(Y4CX033008)的资助。研究结果已发表于Cognition。
论文信息:Du, F., Wang, X., Abrams, R. A., & Zhang, K. (2017). Emotional processing is enhanced in peri-hand space. Cognition, 165, 39-44. DOI: http://dx.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7.04.00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