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研究揭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联结的性别差异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症状学层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如女性患病风险高于男性、症状表现具有性别特异性等。然而,目前关于上述差异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局限。
首先,现有针对PTSD患病风险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的心理病理学观点——症状是反映某一心理病理学构念的指标,它们彼此独立且不存在相互作用,从总体严重程度或患病率角度考察该障碍的性别差异。
最近兴起的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打破了上述观点,认为症状可以被抽象为社交网络中的若干个体(即“节点”),它们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地存在(即“连线”),并构成了某一心理障碍的症状网络。基于该理论的研究表明,心理障碍发展、维持的风险与对应网络的症状联结及其强度有关。据此推断,女性较高的PTSD患病风险可能体现在其症状网络的联结度较大。然而,该推断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其次,现有针对PTSD症状表现的研究大多旨在识别具有性别特异性的高严重程度或多发症状。前述理论及相关研究提示,在某一网络中,与其他症状存在高强度联结的症状,即核心症状,可能对心理障碍的发展与维持更为重要。因此,关于PTSD症状核心度的性别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意义。
最后,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成人样本,甚少涉及儿童或青少年群体。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可能存在PTSD症状学差异,因此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相当必要。
因此,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王力研究组及其合作者采用网络分析技术,在868名伴有明显PTSD症状的灾难暴露青少年样本中检验了PTSD症状网络总体及局部(即症状)联结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网络的总体联结度显著大于男生(见图1);局部联结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闯入性思维、回避提示创伤的活动/人物、情感疏远、易激惹/愤怒及注意力问题上的联结度明显大于男生,而男生在噩梦、生理线索反应、回避创伤相关的思想/感受、丧失兴趣及失去对未来信心上的联结度明显大于女生(Cohen’s d > 0.8);各症状的核心度排序也存在性别差异(见图2),女生网络的高核心度症状包括闯入性思维、闪回、回避提示创伤的活动/人物及情感疏远,而男生网络的高核心度症状包括闪回、生理线索反应、丧失兴趣及对未来失去信心。
图1: 女生(A)及男生(B)PTSD症状网络
B1 = 闯入性思维;B2 = 噩梦;B3 = 闪回;B4 = 情绪线索反应;B5 = 生理线索反应;C
1 =回避创伤相关的思想/感受;C2 =回避提示创伤的活动/人物;C3 = 选择性遗忘;C4 = 丧失兴趣;C5 = 情感疏远;C6 = 麻木感;C7 = 对未来失去信心;
D1 = 睡眠问题;D2 = 易激惹/愤怒;D3 = 注意力问题;D4 = 过度警觉;D5 = 惊跳反应。
图2: 女生及男生症状核心度的标准化估计值
B1 = 闯入性思维;B2 = 噩梦;B3 = 闪回;B4 = 情绪线索反应;B5 = 生理线索反应;
C1 =回避创伤相关的思想/感受;C2 =回避提示创伤的活动/人物;C3 = 选择性遗忘;C4 = 丧失兴趣;C5 = 情感疏远;C6 = 麻木感;C7 = 对未来失去信心;
D1 = 睡眠问题;D2 = 易激惹/愤怒;D3 = 注意力问题;D4 = 过度警觉;D5 = 惊跳反应。
研究首次揭示了青少年PTSD症状联结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从总体与局部联结两个角度,加深了对儿童青少年PTSD患病风险及核心症状的性别差异的认识,同时提示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在应对PTSD症状学层面的性别差异问题时给予症状联结更多关注。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099,31471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6JJD190006)以及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项目(153111KYSB20160036)支持,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会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cpp.12963
论文信息:
Cao, X., Wang, L.*, Cao, C., Fang, R., Chen, C., Hall, BJ. & Elhai, JD. (2018). Sex differences in global and local connectivity of adolescent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 doi:10.1111/jcpp.1296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