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揭示创伤暴露青少年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特征

发布时间:2019-10-11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王力研究组

  创伤性事件会增加青少年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行为问题等多种心理疾患的风险。这些疾患往往彼此关联、相互作用,从而成为共病发展、维持的原因之一。现有针对青少年创伤相关心理疾患共病的研究大多仅关注某两种心理疾患之间的关联,忽视了这种关联可能是一种由其他心理疾患造成的被夸大的、甚至虚假的关联。因此,在探讨这类问题时,有必要在方法学上对其他心理疾患予以控制,以期揭示某两种心理疾患之间独立于其他心理疾患的关联。一些研究虽然囊括了多种心理疾患,但往往聚焦于它们的流行率或严重程度,并将流行率或严重程度较高的心理疾患识别为可能的干预靶点。近年来逐步兴起的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的实证研究指出,共病发展、维持的风险与对应心理疾患之间的关联强度有关——关联强度越高,共病发展、维持的风险就越大;相较于高流行率或高严重程度者,那些与其他疾患存在高强度关联的疾患(即高核心度疾患)可能对共病的发展、维持而言更为重要。因此,从关联强度这一角度探讨共病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王力研究组及其合作者采用构念水平网络分析技术,在1181名灾难暴露青少年样本中构建了一个由9种常见心理疾患(创伤后应激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怖、惊恐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攻击行为问题和违纪行为问题)及其独立关联组成的共病网络,识别高核心度疾患,检验关联强度及高核心度疾患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7种内化疾患(创伤后应激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怖、惊恐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之间以及2种外化疾患(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之间的关联较为紧密,而内外化疾患之间的关联较为稀疏(见图1);重性抑郁障碍与其他疾患的关联强度最高,它最大程度地解释了其他疾患之间(尤其是内外化疾患之间)的关联(见图2);共病网络的整体与局部关联强度、高核心度疾患(重性抑郁障碍)及其效用均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图1:样本总体9种心理问题的GLASSO网络。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MDD=重性抑郁障碍;GAD=广泛性焦虑障碍; OCD=强迫症;SOP=社交恐怖;PD=惊恐障碍;SAD=分离性焦虑障碍;AB=攻击行为问题;RBB=违纪行为问题。

 

图2:样本总体9种心理问题的零阶相关网络(A)和分别控制了PTSD(B)、MDD(C)、GAD(D)、OCD(E)、SOP(F)、PD(G)、SAD(H)、AB(I)及RBB(J)的偏相关网络。

 

  该研究首次采用网络分析技术揭示了创伤暴露青少年心理疾患之间的关联特征。研究发现提示重性抑郁障碍可能对创伤相关心理疾患共病的发展与维持起到了关键作用,临床工作者应当对重性抑郁障碍给予更多关注。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为探讨共病问题带来了一个颇具优势的新视角,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揭示重性抑郁障碍与其他心理疾患之间关联的方向性及内在机制。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099,31471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6JJD190006)以及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项目(153111KYSB20160036)支持,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787-019-01400-x。

  论文信息:

  Cao, X., Wang, L.*, Cao, C., Fang, R., Chen, C., Hall, BJ. & Elhai, JD. (2019). Depict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psychopathology in trauma-exposed adolescents.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1–1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