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通过微博文本分析研究失独微博用户的心理变化过程

发布时间:2019-12-13 作者: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朱廷劭研究组

  独生子女的死亡是父母可能经历的最痛苦的事件之一。这种痛苦会导致失独父母的心理受到严重打击,并且这种打击在失独后的最初阶段最为严重。有些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明显减轻,而有些痛苦会跟随余生。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在失独后的最初阶段失独父母的心理变化情况,也就无法为失独父母提供专业及时的帮助。

  为此,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对失独父母的微博文本进行了纵向追踪分析,以寻找失独后父母的心理变化规律。研究包含了228名失独用户,其中有36名用户在失独后2年内在微博上表现活跃。这些具有时间标记的微博反映了失独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为心理状态变化的纵向分析留下了珍贵的文本数据。

  研究结果发现,与同龄人相比,失独父母发表的微博数量明显较少,但单条微博字数明显更多。分析结果显示,失独父母明显使用更多的于死亡相关的负面情绪词,同时使用更少的积极情绪词。其中,失独母亲使用更多的消极情绪词,而失独父亲表现为使用更少的积极情绪词。此外,失独父母较同龄人使用更多的亲子相关词汇,如妈妈、孩子等,证明亲子关系纽带并未随着独生子女的去世而断裂,反而产生了更强的绑定关系。失独父母同时还较同龄人使用更多的工作词和成就词,较多的宗教词,与较少的休闲词,代表了由失独引起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图1 失独父母情绪用词随时间变化

  

  该研究从失独者情绪、亲子纽带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于失独者微博文本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序列分析。从情绪来看,失独父母的消极情绪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减少,到2周年后与同龄人开始无显著差异。然而失独父母仍保持高频的死亡词语与悲伤词的使用,2年内没有有效的自我缓解。从亲子纽带方面来看,失独父母在两年内家庭关系词使用频率逐渐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同龄微博用户。从生活方式来看,失独父母在失独后开始高频使用宗教词,而在失独1年后宗教词使用频率恢复正常,从中可以看出失独父母在经受剧烈打击后可能会转向宗教寻求暂时庇护。此外,研究发现,在失独后的第四季度,失独父母的语词使用开始展现出积极的变化。例如消极情绪词的减少、宗教词的减少等,可能与逝去子女周年祭的到来,失独父母积极调整心态相关。

  

  

  图2 失独父母家庭词与宗教词使用随时间变化

  

  综上,该研究通过失独父母微博文本的时间序列分析,对失独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由于失独父母对于研究回避性高、相对数量较少等因素,研究中利用网络记录分析失独者语词变化模式可为了解父母失独后的心理过程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提供有效依据。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该研究已在线发表于DeathStudies :

  https://doi.org/10.1080/07481187.2019.1686088

  Liu, M., Liu, T., Wang, X., Zhao, N., Xue, J., & Zhu, T. (2019). A linguistic study of Chinese Weibo users who lost their only child. Death studies, 1-12.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