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揭示音节和音位为汉语语音加工单元

发布时间:2020-08-12 作者: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李兴珊研究组 屈青青

  说话,不过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试想一下,当我们准备说出一个词时,大脑是如何对这个词进行语音编码的呢?再试想一下,目前在世界范围使用的语言大约6000多种。这些语言之间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而其中一个显著差异来自于语音系统。那么,在产生不同语言时,大脑是否会因为不同的语言而选择不同的语音加工单元?汉语语音加工有哪些特异性?如此想来,看似平常不过的事情变得有趣而又神秘起来。

  已有研究表明,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具有跨语言的特异性。在印欧语言中,研究表明音位是语音加工的重要功能单元。较之字母语言,汉语具有独特的音韵特点和正字法结构。汉语中的每个汉字对应着一个音节;与大部分字母语言相比,汉语的音节数量相对较少(大约400个左右);在字母语言中,音位信息对应着字母或字母组合(/b/-b, /f/-ph),而汉语中的音位信息没有对应的笔划或笔划组合。这些特征可能导致汉语言语产生不涉及音位加工。为考察音位是否为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兴珊研究组的屈青青等人(2012)采用脑电技术,首次为汉语言语产生中的音位加工提供了电生理学的证据。

  音位和音节加工相对的时间进程如何?两者的加工机制是怎样的?近期,屈青青及其同事再次采用ERP技术和图片命名范式,通过操纵图片名称的语音相关关系(首音位或首音节相关),探究音位和音节在汉语口语产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对的时间进程。

  结果显示,在反应时上,首音节重叠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而首音位重叠并没有引起促进效应。在ERP结果中,音节和音位相关均显著地调节了ERP波幅,表明音节和音位均为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音节为汉语的主要语音加工单元。另外,音节效应与音位效应的时间窗口分别为200-280 ms (潜伏期:215 ms)、230-300 ms (潜伏期:230 ms),二者相重叠的时间进程表明,音节与音位加工并非以严格的序列方式依次进行的,而是采用层叠式的加工模式,音位在音节加工之初被激活。该研究将为构建汉语语言产生的理论与计算模型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1212)、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61621136008)、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2017121)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europsychologia

  论文信息:

  Qu, Q. Q.*, Chen, F., Hou, F., & Damian, M. (2020). Syllables and phonemes as planning units in Mandarin Chinese spoken word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ERPs. Neuropsychologia, 146, 10755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8393220302323

  参考文献:

  Qu, Q. Q.*, Damian, M. F., & Kazanina, N. (2012). Sound-sizes segments are significant for Mandarin speak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109 (35), 14265-1427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