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研究发现感知社会互动诱发瞳孔扩张
人本质上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只有通过不断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才能满足内在的归属需求并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关注他人的眼睛部分,并通过眼神进行沟通交流。可见眼睛不仅被动接受外界环境传递而来的视觉信息,同时也向外界透漏出人内心所想,因此眼睛也被比作心灵之窗。而瞳孔是眼睛虹膜中一个可以收缩或扩张的小圆孔,它可以控制光线进入眼睛的多少。有趣的是,瞳孔大小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认知过程。既然眼睛是社会交往过程中重要的媒介,那么瞳孔大小是否能反映社会互动的认知加工?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蒋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为此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擅长快速识别他人发来的社交信号(“第二人称”社会互动:如一个人招手叫我们过去),也十分精通于从旁观者的视角解读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人称”社会互动:如一个人发出指令让另一个人站起来,另一个人便站了起来)。
研究者利用生物运动光点小人模拟这两种社会互动场景,并通过操作小人的身体朝向生成了非社会互动的动画。研究者在被试被动观看3s社会互动动画和非互动社会动画,并同时记录了他们的瞳孔反应。
“第二人称”社会互动 “第三人称”社会互动
实验一结果发现,在动画呈现相对早期(450–1300毫秒)的阶段,被试观看第二人称的互动动画所诱发的瞳孔大小要明显大于非互动动画。为了控制互动动画和非互动动画之间低水平因素的差异,研究者在控制实验中将刺激上下翻转,这时瞳孔扩张效应消失了,因此排除了低水平因素所导致瞳孔扩张的解释。实验二结果发现,第三人称的社会互动在相对晚期(2000–3000ms)的阶段会诱发更大的瞳孔反应,而低水平的因素同样无法解释该效应。为了进一步阐明瞳孔扩张背后的机制,在实验三中,研究者通过替换一个小人这种更为严格的方法破坏其交流意图从而生成非互动动画。与预期一样,实验依然观察到了感知社会互动所引发的瞳孔扩张效应,这也进一步证实了社会互动中传递的交流意图而非其他无关因素诱发了上述所观察到的效应。
实验流程及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实验发现不论是从“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感知社会互动都会引发瞳孔扩张。该研究不仅证实了人对社会互动信息加工的特异性,同时也为瞳孔大小反映高级社会认知情感加工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瞳孔作为一种客观且易于测量的生理指标,在社会认知障碍(如自闭症)的早期诊断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以及北京市科委、深港脑科院等的支持。
成果已在线发表于Neuroscience Bulletin。
论文信息:
Cheng Y, Liu W, Yuan X, Jiang Y. The Eyes Have It: Percep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Unfolds Through Pupil Dilation. Neurosci. Bull. (2021). https://doi.org/10.1007/s12264-021-00739-z
相关研究论文:
程羽慧, 袁祥勇, 蒋毅. (2021). 社会互动加工的认知特性及脑机制——第三人称的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 29(3), 472-480.
Liu, R., Yuan, X., Chen, K., Jiang, Y., & Zhou, W. (2018). Percep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compresses subjective duration in an oxytocin-dependent manner. eLife, 7, e32100. doi:10.7554/eLife.3210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