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研究揭示知觉学习的多时程机制
为了更全面地解析知觉学习的长时和短时学习效应,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黄昌兵研究组联合上海纽约大学、纽约大学教授Zhong-Lin Lu,构建并验证了多成分知觉学习时程理论框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心理学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该理论框架包括三个基本假设(图1):1)训练带来的表现提高是长时程学习和包括训练期间增益、训练期间遗忘、训练期内再学习及训练期内适应在内的四种短时效应的综合结果;2)更精细的分析尺度会揭示出更全面的时程现象;3)时程效应存在任务特异性。
图1. 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时程成分及其特征效应。a-e分别呈现了长时程的一般性学习、训练期间线下增益、训练期间遗忘、训练期内再学习及训练期内适应等短时程效应,f-j为各学习效应在组块(Block)粒度下对学习曲线的影响,k-o为各学习效应在训练期(Session)粒度下对学习曲线的影响。
为了检验该理论框架,研究人员对一项多任务学习实验的学习曲线进行了模型拟合。该多任务实验包含对比度检测、游标、运动方向辨别、视觉形状搜索、面孔角度辨别、声音频率辨别以及工作记忆等7个学习任务,共有49名被试参与完成所有任务,每个任务连续训练5次,共计35次训练,每次训练持续40分钟到1小时,学习任务的顺序在被试间保持平衡。
图2. 实验范式和训练流程示意图。(a)对比度探测任务;(b)游标任务;(c)运动方向辨别任务;(d)形状搜索任务;(e)面孔角度辨别任务;(f)声音频率辨别任务(g)视-听双通道N-back工作记忆任务;(h)训练顺序示例
使用传统指数函数拟合被试在5个训练期上的学习曲线,揭示了常见的长时程学习效应;使用多时程模型拟合7个任务在更精细的组块粒度上的学习曲线则发现:除了一般性的长时程学习,7个任务学习过程中均发生了训练期内再学习效应;游标、面孔角度辨别、声音频率辨别任务学习过程中存在遗忘效应,视觉形状搜索任务上则出现了训练间增益效应;对比度任务在训练期内出现了适应效应,在不同训练期间出现了遗忘和增益效应。该结果验证了多时程模型的三个基本假设,为模型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