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提出共情影响因素框架并揭示其在共情提升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发布时间:2024-10-21 作者:胡理研究组 胡理

共情是对他人情绪和感受的理解和共鸣,包括情感共情(感受和体验他人情绪)、认知共情(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情绪和状态)、动机共情(关心、同情他人和提供帮助的愿望)以及行为共情(表现出更好的态度、更少的偏见和帮助行为)。作为一种利他的心理活动,共情已被证明与亲社会行为紧密相关。由于共情和利他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大量研究着力于使用不同训练方法提升共情能力,但不同研究的训练效果却大相径庭。尽管已有研究也针对这一现象做出了一些探讨,但迄今为止尚未对”如何有效地提升共情能力”这一问题得出一致结论。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组联合孔亚卓研究组开展了一项研究,提出在共情训练中,除了关注共情的提高程度外,还应探讨共情是如何被提升的,并从共情影响因素这一角度试图回答该问题。首先,研究人员提出了共情者(共情他人的个体)、共情对象(被共情的个体)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这三方面的共情影响因素框架。这三方面均能通过不同因素对个体共情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共情者的性别和年龄、共情对象的品德以及两者是否属于同一群体等(图1A)。通过改变其中的可变因素,能够有效调节共情水平。例如,共情者所承受的压力与共情呈负相关,减轻压力可提高共情;共情对象的不幸程度与共情呈正相关,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对共情对象困境的感同身受有助于提升共情;共情者与共情对象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共情水平越高,而积极的社会互动则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进而提高共情(图1B)。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元分析系统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共情训练效果,并评估了不同训练方法在不同时间段提升共情各子维度的效果(图2)。结果表明:共情训练在整体上存在中等程度的正效应量,且训练效果可维持到训练后六个月;不同的共情子维度的训练效果差异明显,情感共情难以调节且效果不稳定,动机共情的调节效应量较小,而认知共情和行为共情的提升幅度较大。从训练效果维持的角度来看,情感共情的效果最难以维持,而其他三个维度的训练效果可维持三个月左右。从共情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旨在增强社会关系的训练方法(积极的社会互动,如朋辈支持,戏剧活动等)在情感共情、动机共情以及行为共情三个维度上的训练效果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即旨在调节共情者自身的训练方法和增强对共情对象认识的训练方法)。增强对共情对象认识的训练方法(如虚拟现实体验老年人生活等)在认知共情提升上表现突出,而旨在调节共情者自身的训练方法(如冥想)在共情各个维度的提升效果均较小(图3)。该结果在三个数据集中得到了验证,均获得了一致的结果(数据集1:仅包含使用最广的共情测量方式的样本;数据集2:经过trim-and-fill校正后的数据;数据集3: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的比对数据)。此外,研究人员对效应量较大(g > 0.8)的训练研究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了五个关键训练因素:参与者的共情基线水平和参与动机、训练方法理论框架的科学性、训练人员的卷入度、训练机构的权威性、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反馈和表扬。

共情源于社会活动,有助于社会发展。而本研究结果则进一步表明,积极的社会互动是提高共情的最佳方式,这与共情的本源相一致。在不同的共情子维度中,情感共情作为一种自发的自下而上的过程,最难受到调节,而其他受到认知调控的子维度(认知共情、动机共情以及共情性行为)则较容易受到调节,且部分训练效果可达6个月以上。

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共情影响因素框架,并基于此探讨了共情的提升效果和原因。研究结果强调了共情的多维度本质,明确了增加积极社会互动对于持续提升共情的重要性,也为不同维度共情的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用建议。

该研究获得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JQ2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1061, 32171077)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才科研启动经费(E2CX4015)的资助。

文章已在线发表于Psychological Bulletin。心理所博士研究生吴晓为论文第一作者,心理所胡理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心理所硕士研究生姚苏宸、吕雪靖副研究员、周雨青副研究员和孔亚卓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

论文信息:

Xiao Wu, Su-Chen Yao, Xue-Jing Lu, Yu-Qing Zhou, Ya-Zhuo Kong, & Li Hu. (2024). Categories of Training to Improve Em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50 (10), 1237–1260.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53


图1. 共情影响因素框架(A)和提升共情的训练方式分类(B)


图2. 研究分析框架


图3. 不同训练方式在不同时间点上对不同共情子维度的训练效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