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2025年颅内脑电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24 作者:王亮研究组

为深化颅内脑电(iEEG)领域的国际交流,由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一届颅内脑电国际学术论坛于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汇聚了来自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iEEG技术在解析大脑认知机理及推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转化中的应用。

心理所主会场合影

开幕式上,心理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蒋毅研究员致辞,强调iEEG技术为理解脑功能提供的全新视角。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朋研究员介绍了全重实验室支持iEEG与多模态神经影像融合的研究平台。论坛共同主席、德国波鸿鲁尔大学Nikolai Axmacher教授则肯定了iEEG在探索人脑活动时空动态方面的独特价值。

首日报告精彩纷呈。上午,北京大学方方教授分享了“生物与人工知觉表征”的研究进展;清华大学洪波教授介绍了硬膜外ECoG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斯坦福大学Josef Parvizi教授探讨了多脑区协作支撑自传体记忆的机制。下午,慕尼黑大学Tobias Staudigl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薛贵教授、Nikolai Axmacher教授及心理所王亮研究员先后报告了在深部脑电、脑刺激调控、记忆表征与空间编码等领域的最新发现。随后的圆桌讨论中,与会专家们就iEEG的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

次日研讨紧扣临床与前沿。上午,普林斯顿大学Sabine Kastner教授报告了灵长类脑中突发放电事件的功能研究;哥伦比亚大学Joshua Jacobs教授展示了人类大脑行波的最新成果;北京师范大学马燚娜教授揭示了社会合作中脑区间协同的机制;北京天坛医院张凯主任总结了SEEG与癫痫外科结合的进展。下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Carina R. Oehrn助理教授、香港大学胡晓晴副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刘泉影副教授分别就神经振荡指导脑深部刺激、睡眠期记忆重塑及AI辅助神经刺激等话题作了报告。

在会议特设的“青年论坛”环节,多位青年学者报告了在恐惧记忆、意识、工作记忆等领域的研究,展现了该领域的创新活力。会议期间,与会者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闭幕式上,心理所王亮研究员作大会总结,他首先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会,并指出论坛充分展示了iEEG研究的巨大潜力,未来应加强方法创新与国际合作,推动其在脑科学和临床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王亮研究员总结发言

本次论坛议题前沿,内容涵盖大脑认知、记忆、情绪、神经调控及人工智能等多个方向,为颅内脑电研究的跨学科合作与技术转化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iEEG研究将继续推动人类对脑认知机制的深入理解,并助力相关前沿领域的创新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