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四位博士后获第66批博士后基金面上二等资助
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文件《关于公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6批面上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的通知》(中博基字〔2019〕10号 ),心理所陈栋、陈骁、刘斯漫、朱心怡四名博士后荣获面上二等资助。本批次共资助4034人,其中一等资助275人,二等资助3659人,“西部地区博士后人才资助计划”资助100人。
陈栋获资助的题目是《空间信息的神经振荡编码机制研究》,合作导师是王亮研究员。空间导航作为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对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其神经机制研究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该项目围绕“大脑如何完成空间导航”这个核心问题,以介观尺度(神经元集群)为切入点,结合神经信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的建模分析方法对位置表征、网格表征、边界表征、目标表征以及空间学习动态性等展开探讨,研究神经元集群构成的神经环路如何执行导航功能。该项目将架起连接空间导航宏观尺度表征(脑区)和微观尺度表征(单细胞)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拓展人们对大脑空间认知能力的理解,未来可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神经疾病的诊断和调控干预,以及类脑导航算法开发上。
陈骁获资助的题目是《抑郁症患者反刍思维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研究》,合作导师是严超赣研究员。该项目着眼于抑郁症的一种重要风险因素:反刍思维。反刍思维是指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反复思考,被认为是抑郁症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异常的可能原因,然而目前抑郁症患者反刍思维状态下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模式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拟采用符合反刍思维特点、便于进行功能连接和动态性分析的“反刍思维状态任务”引导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进入时间较长(8分钟)的反刍思维状态,并探究反刍思维状态下抑郁症患者默认网络功能连接以及动态性的独特模式,以明确反刍思维与抑郁症默认网络活动异常之间的关系,帮助推动抑郁症默认网络异常机制的研究以及其作为生物标记物的临床转化。
刘斯漫获资助的题目是《母亲儿童期创伤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和脑机制》,合作导师是左西年研究员。母亲儿童期创伤是指母亲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虐待和忽视经历,会对母子互动功能及儿童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该项目综合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室观察、实验室实验及磁共振扫描等方法考察母亲儿童期创伤经历对学龄前儿童内外化问题的代际影响及母子互动、儿童大脑发育、儿童执行功能在其中的作用。研究架起了连接母亲儿童创伤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桥梁,理论上丰富其潜在机制研究,实践上寻找这一代际影响的保护性因素,有助于打破风险的代际传递,降低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朱心怡获资助的题目是《有氧能力对老年人记忆的影响:海马的中介作用》,合作导师是李娟研究员。有氧运动有益于老年人的认知健康。规律进行有氧运动的老年人,认知障碍的患病风险降低,认知功能更好。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有氧运动通过促进海马神经生成提升学习和记忆表现。然而,有氧运动能力如何调节人类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尚不清楚。该项目聚焦有氧运动能力与老年人记忆功能的关联性,利用横断数据考察有氧能力对老年人的记忆及海马的影响,以及海马结构和功能连接是否中介有氧能力-记忆的相关关系,探索成年晚期有氧运动影响海马可塑性的认知神经机制。该项目有望为延缓老年人记忆衰退的运动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