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是保障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科技评价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以来,中国科学院推动各研究所制定“一三五”规划,明确定位,确定重大突破领域和重点培育方向,并建立了包括“一三五”专家诊断评估、“重大突破”目标完成情况验收和关键指标年度监测在内的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引导研究所和广大科技人员注重重大产出,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实际贡献,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战略使命。
按照中科院的要求,心理所基于学科特点和发展现状,制定了“一二三”发展规划,并实施PI研究组制及一系列配套制度,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科研业务处作为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先后起草和出台《PI研究组制实施方案》、《PI研究组和青年创新团队增量经费配置方案》、《高影响力成果激励方案》等,修订《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与《岗位评估暂行办法》、《青年人才聘任和激励暂行办法》等人才、人事评价制度相结合,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促进成果产出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两个重大突破领域”,“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在基因-脑-行为层面发现并验证了心理疾患早期识别的若干重要客观指标,对改变当前临床诊断以经验为主、降低心理疾患发生率有重要意义。“社会预警与决策”研究证明了决策的基本规则是非补偿性规则,发现情绪影响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研发了预警驾驶安全的系统并探索影响驾驶安全的机制;发现了个体认知恐惧信息的大脑加工机制及抵御威胁的自我认知机制。
在“三个重点培育方向”,“灾害与创伤心理”方向先后开展了盈江、彝良和芦山地震以及青岛中石化爆炸事件后的心理援助,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援助模式;研发了我国心理援助的技术和标准,建构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床症状表型模型,初步揭示了创伤事件诱发恐惧、抑郁的行为表征与神经机制。“网络心理与虚拟行为”方向利用微博大数据,建立了基于行为和内容分析的心理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广东省民众社会态度的预测;通过对个体的行为记录和分析,实现了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及时预测,并提供基于认知行为技术的干预。“发展、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方向第一次用严格的实验验证了超常教育的积极效应,支持了超常教育的积极意义;对言语认知机理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中文词的切分是一个两阶段的过程;对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SES)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儿童亲社会行为无显著差异。
这些成果的体现形式以论文为主。心理所近五年共发表第一单位领域Top5论文46篇,其中Top1论文15篇。若按近三年统计,该数据分别是36篇和13篇。发表第一单位影响因子8以上的论文13篇,其中11篇发表在近三年。发表的SCI和SSCI论文中,Q1论文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到2013年占比超过60%。《中国科学院生物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2008-2013》数据显示,2008-2013年SCI第一著者(即心理所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被WOS引用最多的前100位著者中,心理所有2位,分别是陈楚侨研究员(第1位)和郭建友研究员(第51位);被WOS引用最多的前100篇论文中,心理所有1篇,是陈楚侨研究员与合作者发表在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上的论文,被引86次。2013年SCI被WOS引用最多的前50篇论文中,心理所有3篇,是左西年研究员与合作者发表的。
除论文外,近五年,申报科技奖励和获奖数量有所增加,2013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但是,目前科技奖励中尚缺自然科学研究中权重最大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的申请和获批情况有提升,但绝对数量还是很少,转移转化也有待加强。
对“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实施PI研究组制以来心理所科研进展情况进行盘点,可以看到科研产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有所提升。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符合“重大产出”标准、在科学史上真正具有“突破”价值的成果产出是非常难的。近现代科技已经高度社会化、建制化和专业化,科技体制和科研氛围是否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直接影响着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我国当前正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变现有科技体制中严重束缚和制约自主创新的弊端,尤其是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尖锐问题。在此大背景下,心理所作为承担服务国家目标、引领科技发展重要使命的国家科研机构,也需要不断优化制度、营造氛围,建立更加完善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机制。在盘点进展的基础上,科研业务处将在所务会的统一部署下,进一步修订科技活动组织、科研评价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营造尊重原始创新、鼓励合作交流的科研氛围,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实践和总结,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科研人员全力投入科学研究、争取重大成果产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