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揭示了我国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城乡差异、代际差异及其模式

发布时间:2010-03-10 作者: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 白新文 郑蕊 任孝鹏
  提高人民福祉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民众的主观幸福感是检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主观幸福感中的重要构成成分,生活满意度评估了民众对于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评价。生活满意度和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关系,但又不完全同步,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
  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呈现两个主要特点:城乡差异显著,城市优于农村地区,而城镇(县城/县级市)发展水平居于两者之间;代际差异明显,近30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生活经历差异巨大。心理所研究人员白新文、郑蕊和任孝鹏新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评估生活满意度的城乡差异和代际差异,可以有效揭示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如何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影响。
  该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全国10个大城市、11个县城/县级市和11个农村地区共调查了5038名常住居民,取得4795份有效数据。采用测量等价性的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并进而揭示不同群体评估生活满意度的模式的差异。结果发现,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年龄较大的群体(41-50岁及51-70岁年龄组)较年龄较小的群体(18-30岁及31-40岁年龄组)的生活满意度高;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高,出乎意料的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最低。测量等价性的分析还发现,不同群体评估生活满意度的模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活满意度包括对当前生活现状以及对过去生活经历的评价。总体而言,不同群体在评估当前生活现状时,不存在模式差异,但在如何看待过往生活经历时,则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居民对过往生活的评价较高,农村居民的评价则较低,而城镇居民对过往生活经历的评价最低。年龄较大的群体在评估整体生活满意度时,更多地受到过往生活经历的影响;相对而言,低年龄组的群体则受到过往生活经历的影响较小。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虽然会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但个人相对的生活经历影响更大。就城乡差异而言,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一直较好,针对过往生活经历的评价也较高;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变化程度相对较小;相对而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体验到的变化更为急剧,其对过往生活经历的评价异于城市和农村居民。就代际差异而言,年纪较大的群体过往生活更加艰苦,其前后反差也更大,因而过往生活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较大;而年纪较小的群体的成长环境较为平稳,过去和现状的反差不甚明显,对过往和现状的评价差异较小。
  该研究即将发表与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y:
  Bai, X,. Wu, C., Zheng, R., & Ren, X. (in press).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in a Chinese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y.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