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调研智能手机用户对手机安全威胁的感知与应对行为
中国将步入无线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年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时至今日,手机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更成为了用户的个人信息中心,这也使得手机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从2004年手机病毒第一次被发现,到2010年3月以来“手机骷髅”的迅速传播,手机病毒渐渐为人们所熟悉。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手机病毒以及恶意软件总数超过1600种,且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超过500种新病毒“诞生”。手机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系统瘫痪、数据丢失、个人信息泄露、网络通信阻塞甚至直接经济损失等。
目前手机安全威胁主要的影响对象是智能手机用户。2010年9月,中科院心理所在针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一项调研中发现,受访的1003名用户中,88.1%的用户知道手机病毒的存在,而对手机病毒有所担心的用户约占调查总数的68.6%。其中,男性用户(72%)相比于女性(50%)更加关注手机病毒问题。同时,虽然听说过手机病毒却对此缺乏足够警惕的用户在总体中约占20%。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受访的智能手机用户曾使用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手机安全软件(见图1)。不过,从美誉度和忠诚度上看,用户对厂商的偏好尚未达到足够高的水平。当被问及“您认为哪个厂商在手机安全软件领域做的最好”时,被访者对前四位厂商(此处隐去具体公司名称)的选择比例分别为55.7%、19.0%、5.5和2.0,其余厂商的选择比例则更低。从流失率上看,几乎所有产品的流失比率都比较高(见图2),流失率在50%以下的仅有目前居于市场第一位的某公司的手机杀毒(41.1%)和手机卫士(46.9%)这两款产品。结合用户访谈的结果来看,其原因既与产品成熟度和体验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用户是处于尝试使用的阶段。可以说,当前手机安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摇摆型”用户,这意味着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后,软件厂商应该更加重视用户研究方面的工作,以提升用户体验并促进品牌忠诚度的建立。
调查还发现,目前手机用户获取相关安全产品的途径主要是手机上网下载(79.3%),电脑上网下载(22.7%)以及从亲友处获得(14%)。这充分展示了无线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预示着确保安全的下载途径会是未来手机安全产品厂商的工作重点之一。
相比于传统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便携式终端快速接入的特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手机电脑化的发展趋势,将使手机终端在未来成为移动的个人信息处理中心。类比传统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有理由相信,随着无线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应对手机信息安全问题而出现的手机杀毒软件和手机防火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得到普及。对于广大手机用户而言,在目前阶段仍需提高警惕,选择品牌、产品和用户服务出色的厂商,来保护手机中的个人信息乃至手机金融安全,应对层出不穷的手机安全威胁。 图1 智能手机用户对手机安全威胁的应对(手机安全产品使用情况)
注:A,B,C,…,G分别代表具体的手机安全产品,此处隐去真实名称
数据来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图2 各主要安全软件的用户流失率
注:A,B,C,…,H分别代表具体的手机安全产品,此处隐去真实名称
数据来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