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合作研究发现大脑内在功能架构反映人格特征
发布时间:2011-12-07
作者: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左西年课题组
人格或者个性特征是指人面临众多环境刺激时所表现出的独特、稳定而持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探讨大脑的功能架构如何反映人格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论题,部分原因在于很难设计出适当的任务对个性进行测量。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技术不依赖任何特定的任务,可以探测大脑内在功能架构。最近,心理所特聘研究员左西年与其国际合作者一起,使用RSFC技术对人格特征的大脑功能架构研究这一难题进行了初步尝试。
该项研究考察了“大五”人格五因素的大脑内在功能架构关联: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随和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39名右利手成年志愿者(18名男性,平均年龄30±8岁)完成NEO人格量表修订版之后,参加了1至5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并且在完成最后一次扫描的一年内,再次进行一次该人格量表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大脑的两个认知与情感枢纽——前扣带和楔前叶——的种子区域,人格的每一个因素都具有一种独特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模式。这些模式与分别负责认知和情感过程(如动机、共情和未来导向思维等)相应的脑功能分区一致。神经质和外向性,五因素中研究最广泛的两个因素,可分别预测种子点与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外侧旁边缘脑区之间的连接。这些区域又与情绪调节,自我评价和奖赏相关联,与特质的特性一致。人格特质大多与受试者间不一致出现的功能连接相关联,即各个人格因素所预测的脑区静息态功能连接并无重叠。这表明,虽然个体间存在一个基本的、核心的大脑功能架构,核心之外的多变连接引致了个体间人格特征的差异,进而引发了多样化的反应表现。上述研究发现为使用静息态功能技术来探索心-脑关联,并进一步研究相应人格障碍的神经环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人格障碍的神经心理病理学机制研究有启发。
该项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启动科学基金(Y0CX492S03)的资助,已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上。
Jonathan S. Adelstein, Zarrar Shehzad, Maarten Mennes, Colin G. DeYoung, Xi-Nian Zuo, Clare Kelly, Daniel S. Margulies, Aaron Bloomfield, Jeremy R. Gray, F. Xavier Castellanos, Michael P. Milham (2011) Person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Brain's Intrinsic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PLoS One 6(11): e27633.
图1 “大五”人格特质的大脑内在功能架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