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合作研究发现氯氮平和奥氮平可能通过抑制动机突显发挥抗精神分裂作用
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众多学说中,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学说是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在PUBMED上输入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多巴胺,检索结果显示,目前约有7300多篇文献涉及多巴胺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报道。相当多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的众多发病诱因最终都可归结为多巴胺系统功能的异常改变。然而,分子水平上的多巴胺功能的障碍究竟是如何引起了行为心理层面的变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如何仅通过阻断细胞表面的受体却改善了阳性症状?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提出许多理论试图去解释上述两个过程,其中之一是由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精神病学院院长Shitij Kapur提出并完善的动机突显学说(motivational salience),该理论试图从心理学的层面上解释多巴胺递质系统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例如,所谓动机突显就是将纯音与足底电击建立条件联系,使纯音和电击作用一样,可以让大鼠产生逃避反应(动机行为)。该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动机突显过程发生了异常改变,患者对无动机突显的环境线索和刺激的行为反应过度增强,从而出现了妄想与幻觉症状。动机突显学说的基本假设包括:多巴胺参与奖赏与动机突显过程;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导致了动机突显异常,从而引发阳性症状;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正是通过对动机突显的抑制作用而改善了患者的症状。
隋南研究员与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心理系李鸣教授通过大鼠条件回避反应模型,有效的模拟了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型,并用该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动机突显学说。在条件回避反应模型中,将一个白噪音和足部电击(非条件刺激)关联后,会使白噪音成为具有动机突显作用的条件刺激。该研究假设如果抗精神分裂药物氯氮平(clozapine)或奥氮平(olazapine)是通过降低条件刺激的动机突显从而抑制条件回避反应,那么增加条件刺激的呈现次数可以使药物更多次的减弱条件刺激的动机突显作用,加强对条件回避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通过控制条件刺激呈现数目(3、10和40),发现条件刺激呈现次数的增加可以显著加强氯氮平和奥氮平对大鼠条件回避反应的抑制作用,提示降低动机突显的作用可能是抗精神分裂药物抑制条件回避反应的重要机制。该研究结果为临床如何提高抗精神分裂药物的疗效提供了线索。
本研究得到了美国NIMH基金项目(R01MH085635)的支持。该研究成果已于2013年发表在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第103期。
Feng M, Sui N, Li M. Avoidance disruptive effect of clozapine and olanzapine is potentiated by increasing the test trials: Further test of the motivational salience hypothesis.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2013 Jan; 103 (3): 467-7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