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研究初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交行为差异

发布时间:2015-07-03 作者: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 周阳 聂栋

  我国自1979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逾三十年,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独特群体一直是心理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很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行为方面的表现不佳,但也有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别,甚至更加优秀。既有研究主要局限于现实生活的童年期行为和实验室的成年期行为。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微博的流行,为研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行为差异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开展了针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微博行为差异的两项研究。通过获得微博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日常网络行为数据,建立起微博行为特征等多项指标,检验两个群体的行为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检验是否独生子女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微博行为的影响。 

  利用新浪官方的微博应用程序接口,随机选择200,000个活跃的微博用户并邀请他们参与实验。共有1792个微博用户成功完成了该实验,其中有933个独生子女和859个非独生子女。参与者提供人口统计学信息,并授权该研究的爬虫程序下载微博数据。下载的微博数据自201061日至2012930日。 

  研究一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测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微博行为差异。结果表明6种行为特征有显著差异:自我展示、互相关注数量、粉丝数量、状态数量、原创图片数量和第一条状态的发布时间段。独生子女组在个人展示中的自我描述更积极[2.240.62vs. 2.170.65),p<0.05],社交圈中的粉丝数和互粉数量均低于非独生子女组[710.121370.67vs. 1105.557093.86),p<0.10130.65133.24vs. 160.75198.54),p<0.01],发布微博和原创照片的数量高于非独生子女组[2834.191376.10vs.2642.421307.04),p<0.01334.15345.60vs. 236.58379.24),p<0.01],发布一天中第一条微博的时间段早于非独生子女组[1.711.71vs. 1.961.88),p<0.01] 

  研究二用Tobit回归检验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对微博行为差异造成的影响。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前提下监测独生子女因素对15项微博行为特征造成的影响。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独生子女因素对于预测微博行为特征的作用。具体而言,独生子女组的微博昵称长度、微博数量高于非独生子女组,粉丝数量、互粉数量、点赞微博、含图片微博数量低于非独生子女组,大多数微博发布时间早于非独生子女组。结果也表明一些人口统计变量,如年龄和性别、用户的籍贯和教育水平等对微博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一方面验证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的社交行为确实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验证了某些微博行为差异是与独生子女因素相关的,而不是由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籍贯、本人和父母的教育水平)所导致。研究第一次系统地比较了我国独生子女组和非独生子女组在社交网络行为上的差异,发现了微博行为与独生子女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观察和比较独生子女组与非独生子女组社交网络行为的差异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受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JZD-EWL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014CB744600)以及心理所青年人才科研启动基金(Y4CX143005)资助。相关成果已被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Learning接受并将于近期发表。 

   Dong Nie, Zheng Yan, Nan Zhao, Tingshao Zhu. A Pilot Study of Comparing Social Network Behaviors between Onlies and Ot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Learning(In press)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