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院外籍青年科学家Timothea Toulopoulou博士即将到所工作

发布时间:2011-09-22 作者:陈楚侨课题组

  近日,心理所获批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1项。国际知名的神经心理学家、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Timothea Toulopoulou博士将于10月到位入所工作,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楚侨研究员课题组开展为期一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神经心理学特质的遗传学研究。特别是将整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精神分裂症内表型已有的数据库,以获得精神分裂症内表型稳定的筛查指标,并在当前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中国大陆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联合将申请新的研究课题,进一步探讨环境对具有精神分裂症基因风险个体的影响。

  Timothea Toulopoulou博士,女,现任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并担任《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编委。1990-1994年就读于英国桑德兰大学并取得学士学位;1994-1995及1995-2001年分别于英国伦敦大学取得神经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2004年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心理药物和精神病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King’s College, London.)从事博士后工作;2006-2007于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2004-2008年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心理药物和精神病系讲师。Toulopoulou博士先后多次获得过国际奖项,如美国NARSAD青年研究者奖(2006–2008)和日本滨松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奖(2005,2008-2008,2010)等。已发表SCI文章60余篇,其中包括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Biological Psychiatry等该领域国际知名杂志。

  Toulopoulou博士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胆碱酯酶精神分裂症环境多样性对内表型的影响研究。一个影响遗传研究信度、可重复性以及效应大小的问题在于显型的特征通常基于精神病学描述性的分类。尽管分子与认知神经科学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可在整个医学中唯独精神病诊断仍旧依赖临床医生诱导出相关疾病的主观标志和症状的能力。这种方式虽然对临床医生可靠,但体现在DSM-IV以及ICD-10中的疾病分类学方法对于判断分子遗传学中的显型而言并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手段。这是由于目前临床显型造成了病因学与生物学上的异质性样本。如果我们要去理解基因和障碍间的机制关系,需要定义“显型”这个中间体,因为它与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更为接近。在病发之前,内表型(经常与认知和脑改变同时存在)更同质并且更少可能与DSM诊断出的障碍的表型相混杂。同时,它们本质上也更定量化。相对于目前诊断系统所建议的非此即彼的方式,基因更有可能以一种定量化的方式表达,因此查明基因的变化应该更容易些。精神分裂症病人脑与认知功能可能对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如果是这样,那么环境风险因素对于那些携带高危基因的个体而言将会对因脑与认知功能改变发挥最大的效应。这将意味着,通过易感性的表达,环境调节脑与认知过程,内表型因此代表了一个考察基因、环境如何对疾病共同发挥效用的理想的研究策略。尽管如此,目前尚无研究系统地采用合适的样本大小来进行相关探讨。

  此次Toulopoulou博士的到位工作,将推动心理所 “十二五”战略重点的两个重大突破领域之一“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的深入开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