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心理所召开灾害心理援助与创伤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年度会议

发布时间:2012-01-19 作者:应用发展部 吴坎坎

  1月9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理所)召开灾害心理援助与创伤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年度会议,来自心理所、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央国家机关等的17位青年创新团队成员和1位加拿大友人参加,创新团队的成员从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各自不同的学术领域汇报了一年来心理援助相关服务和研究工作的进展。

  心理所所长助理、创新团队组长刘正奎副研究员首先对创新团队的成立和2011年心理援助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心理所专家联合心理学界同仁在灾后心理援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重塑灾区民众的心理健康与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实际的效果。研究所“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把“灾害与创伤心理研究”作为三个重点培育的项目之一,并据此成立了“灾害心理援助与创伤研究青年创新团队”,联合全国参与灾后心理援助实践、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心理学领域的年轻专家开展灾害心理援助的服务和创伤心理的研究工作。在总结报告中,刘正奎分别介绍了2011年在四川、玉树、舟曲和盈江等四大灾区开展的心理援助,并回顾了在京举办的以“灾后创伤与心理援助”为主题的“中国首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制定《中科院心理所灾后心理援助预案》以及参与国务院国家减灾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修改等工作的情况。他说,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荣获“2011年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项目”称号,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和激励。

  随后,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制度、战略、目标、分工以及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特点、困惑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史占彪副研究员从基础研究与实践的关系、李勇辉副研究员从异地安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白新文副研究员从团队的组织建设、王文忠研究员从团队的功能和目标、龙迪副研究员从心理援助的定位和目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团委书记闫洪丰从政府工作的角度对团队的管理和建设提议、徐凯文副教授从东西方心理援助的差异、刘兴华副教授从中国文化角度、祝卓宏副研究员从团队的具体建设和已有经验的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祝卓宏、王文忠、史占彪分别还就各自负责的金色阳光工程的网络平台、教师培训、社区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交流了各自在舟曲、玉树、北川开展的心理援助工作和经验。

  下午,龙迪、吴健辉、王力、李勇辉、刘兴华、张雨青、白新文等分别做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北川永昌中学社区重建项目评估和社区发展与灾后集体创伤疗愈、应激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PTSD的临床诊断研究、大鼠的创伤反应、创伤的正念训练、中国人创伤后心理反应测量工具的编制、压力源与情绪反应的研究等。此外,所有参会成员也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每个工作报告、学术报告展开了讨论,来自加拿大的Walter先生也把美国、日本的心理援助经验进行了简单介绍。

  最后,刘正奎对此次会议进行全面总结,提出灾后心理援助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实行“科研和服务两条腿走路”和“基金会和志愿者两手牵”策略,加强科研对服务的启发和指导等。同时对2012年的工作内容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此次会议对青年创新团队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就将来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实施展开了全面探讨。在新的一年里,灾害心理援助与创伤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将加强沟通于交流,共同创新与发展,为贯彻落实心理所“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促进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科学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懈奋斗。

所长助理、创新团队组长刘正奎副研究员作年度总结报告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团委书记闫洪丰发言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参与讨论 会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