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樊代明院士应邀在心理所做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3-04-27 作者:科研业务处

  4月26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应邀在心理所做题为《三千年生命科学的进与退》专题报告,并向心理所赠送了专著《精——樊代明院士治学之道》。樊院士是国际知名的医学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胃癌的发生机理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多次获得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奖励。心理所所长傅小兰研究员主持报告会,心理所党委书记李安林、副所长孙向红研究员等,与科学院生命科学园区多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约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樊院士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将三千年生命科学的发展史浓缩为四个时间段的关键事件和代表性人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带领听众感受了生命科学悠久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是公元前一千年到三世纪的1300年,以泰勒斯、亚里士多德和盖伦为代表开启了人类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同一时期,中国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百草经》和张仲景、扁鹊、华佗这三本书、三位代表性人务,代表了中国文明中对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的探索和成就。第二个阶段是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的1000年,西方正在经历着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对生命科学的探索走向了顶峰,王叔和的《脉经》、孙思邈的《千金方》以及苏敬的《新修本草》代表着中华文明对世界生命科学的贡献。第三阶段是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的三百年,西方生命科学走出低谷、走向崛起,出现了作为解剖学家的达芬奇、纠正了盖伦很多错误的维萨里等代表性人物;而中国在宋明理学等文化的影响下却正经历着对科学和科学家的蔑视,中国的科学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第四个阶段则是十七世纪之后的四百多年,西方生命科学宛如绚烂的烟花,中国的生命科学却继续走着下坡路。直到近几十年来,国家开放、社会稳定,生命科学研究才开始复苏,中国生命科学与西方生命科学的差距才开始缩小。

  樊院士回看三千年生命科学发展历史,总结出最主要的推动生命科学继续发展的三条经验,一是科研工作者要珍惜现在的政治和科研环境;二是要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科学;三是要从微观回到宏观。他用自己的座右铭“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和自作的两首诗《川江行》和《端午赋》,作为报告的结束语和对大家的鼓励。

  樊院士的报告十分精彩,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风趣幽默、深入浅出,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报告内容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哲学思考的深度和高度,既有生命科学发展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解说,又有对自己人生感悟的分享,充满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不仅拓展了与会者的思路,也启迪了与会者的思维,将激励大家继续投身和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樊代明院士作报告


傅小兰所长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会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