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召开2013年度秋季战略研讨会
10月23至24日,心理所召开2013年度秋季战略研究会。此次会议重点围绕进一步落实研究所“一二三”发展规划,“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做出重大创新科技贡献的议题展开。所务会和所党委成员、研究室正副主任、PI研究组组长、发展规划办公室人员等37人全程参会,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第二天下午的会议。
23日的会议分两个组召开,一组是“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和“灾害与创伤心理”方向的PI报告,另一组是“社会预警与决策”、“网络心理与虚拟行为”和“发展、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PI报告。会上,各PI研究组分别汇报了本研究组2012-2013年度的代表性成果及其对研究所“一二三”发展规划的贡献、研究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24日上午,五个方向进行分组讨论,由各方向学术带头人与PI组长共同梳理本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分析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下一步的规划提出建议。随后,张侃、陈楚侨、李纾三位研究员介绍了其PI研究组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科研业务处处长陈雪峰副研究员说明了2012-2013双年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方案。24日下午,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陈楚侨、李纾、王力、朱廷劭、李兴珊五位学术带头人分别代表“一二三”发展规划中的五个研究方向汇报了代表性成果及其影响和意义。
2013年,心理所在“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这一重大突破领域,发现并验证了精神分裂症谱系人群的潜在内表型,建立了BDgene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学数据库,发现跨通道感知觉加工具有特异性,为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提供了重要的客观证据,对降低心理疾患发生率有重要意义。在“社会预警与决策”重大突破领域,证明了决策的基本规则是非补偿性规则,发现情绪影响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研发了预警驾驶安全的系统及探索影响驾驶安全的机制;发现个体认知恐惧信息的大脑加工机制及抵御威胁的自我认知机制。在“灾害与创伤心理”重点培育方向,建构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床症状表型模型,初步揭示创伤事件诱发恐惧、抑郁的行为表征与神经机制,建立了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技术、标准及服务模式。芦山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累计服务人数已超过9000人次。在“网络心理与虚拟行为”重点培育方向,利用微博大数据,建立基于行为和内容分析的心理计算模型,实现群体事件风险预警;通过对个体的行为记录和分析,实现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及时预测,并提供基于认知行为技术的干预。在“发展、教育与创造力培养”重点培育方向,第一次用严格的实验验证了超常教育的积极效应,支持了超常教育的积极意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的作用机制,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儿童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同时,各方向学术带头人及与会者也对本研究方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如何突破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最后,所长傅小兰研究员对本次秋季战略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指出下一步研究所工作的重点是继续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加强科技支撑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加强成果宣传、转化工作,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成长工作。此次会议是实施PI研究组制以来的一次重要会议,将对心理所全面深入实施“创新2020”和“一二三”发展规划,实现创新跨越和长远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