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心理所3名青年科研人员被提聘为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4-06-17 作者:人事教育处 王成

  1月15日,心理所在421会议室举行了2013年度正高岗位提聘评审会。会议由刘勋研究员主持,13位评委参与评审。答辩会上,来自所内的5名副研究员参加了四级研究员岗位的竞聘答辩,分别从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在副研期间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以及被今后工作设想三个方面做了报告,并回答了评委提问。根据评委的评审,并经所务会研究,李新影、李勇辉和李永娟三人被聘为研究员。现将三人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李新影,女,1977年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5年10月于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从事情绪障碍相关脑电特点的研究。2005年10月至今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研究兴趣在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机制。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遗传-环境交互作用方面的工作取得的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例如,通过对青少年双生子的追踪研究,李新影博士发现,抑郁易感性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基础,但这种遗传基础并不直接导致抑郁,而是通过与应激性生活事件、不良家庭教养方式等的交互作用而产生。此外,BDNF Val66Met等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个体对环境的敏感程度有关。李新影博士的研究小组组建了北京市青少年双生子样本库,该样本库具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知名度。相关成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Behavior Genetics,Gene, Brain and Behaviors,Twin Research and Human Genetics等多份高质量的学术杂志上。李新影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李新影博士曾参与多部学术专著的翻译或编纂。未来,李新影博士将继续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开发出针对易感个体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手段。 

  李勇辉,男,1972年生。2005年7月毕业于心理所并留所从事科研工作,2007年1月被聘为副研究员,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李勇辉博士的研究方向为动机与奖赏的脑机制,主要关注成瘾行为的神经机制。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20多篇,其中包括Addiction Biology,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Sciences, Psychopharmacology, Brain and Structure,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等学科领域排名Q1类的期刊10篇。主持过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基金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启动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2项。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李勇辉博士开展了系列动机与奖赏机制的研究,通过建立药物成瘾、抑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采用行为药理学、神经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应激相关的精神疾病状态下奖赏与动机系统变化的神经环路机制。未来,李勇辉博士将在临床前动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成瘾人群动机与奖赏系统变化的动态特征及心理与行为干预方法的认知神经机制,以期为成瘾行为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新的技术与方法。 

  李永娟,女,2002年7月毕业于心理所并留所从事科研工作。2005年2月被聘为副研究员,2012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李永娟博士曾是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2002.10-2003.3),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9-2007.9)。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影响高风险企业员工安全绩效的个体与情境因素,并与核电、石油等领域合作,开展基于安全绩效的选拔与培训,以及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研究。近5年已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15篇,CSCD收录论文13篇。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和重点部署项目各1项。李永娟博士带领团队基于双过程模型(dual-processing model),将基础心理学和社会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组织安全管理实践结合,探索了认知(如执行功能)、态度等个体因素以及安全氛围、工作压力等情境因素对员工安全绩效的预测作用。研究还发现了控制外显加工过程(如外显安全态度)后,内隐加工过程 (如内隐安全态度)对安全绩效的额外预测力。未来,李永娟博士将继续深入开展内隐加工过程的研究,探索高风险企业员工内隐加工过程培训的新方法,以帮助新员工在安全方面形成良好的自动化加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搭建理论与应用的桥梁,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提供更多心理学角度的支持。 


李新影研究员


李勇辉研究员


李永娟研究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