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成长亲子
字体大小: 打印 关闭
透视超常儿童
作者: 施建农教授 ║ 日期: 2009/09/23 

  近年来,尽管社会上关于超常儿童的话题越来越热门。归结起来,人们关心的问题有:什么是超常儿童?超常儿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如何发现超常儿童?现在人们使用的鉴别方法有哪些?这些鉴别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多大?超常表现是否有性别差异?换句话说,超常男孩多还是超常女孩多?

  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十多年的研究经验,就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超常儿童

  早在公元前552-479年间,我国古代就有关于“神童”的记载。当时将那些才智出众、少年得志的儿童称为“神童”,认为这些儿童神奇不可理解,若天神降临非凡人可为也。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把那些聪明异常的儿童叫做“金人”,意在“稀少、珍贵”。我国古代的庄子曾把这些聪明绝顶的儿童叫“天人”(公元前369-286年),意为上天赏赐之人。而“天才”(Gifted)一词始于十七世纪,后因英国人种学家高尔顿而被广泛使用,有天生之才之意。在心理测验兴起以后,特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提出了智商这一概念以后,人们又提出以智商(IQ)作为定义“天才”儿童的标准。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孟认为“天才”儿童是那些智商超过140的儿童。后来,人们又对用智商来标定“天才”的观点提出了异议。除此以外,还有“资优”、“奇才”和“英才”等名称。不同的学派对超常儿童有不同的界定标准。

  对于高尔顿及其他相信一个人的天赋主要来自遗传的学者来说,超常儿童就是那些生来就具有优越遗传特质的儿童,表现在对各种感官刺激的反应更加灵敏上。许多研究者认为有一种基本信息加工的能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的信息加工能力强便构成了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个体最终的发展结果还会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国外的很多研究及我们自己近年来所完成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同年龄的常态儿童相比,超常儿童的基本信息加工速度更快,而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些结果与国外同行的研究结果类似。

  对于信奉智力测验的学者来说,超常儿童就是那些在智力测验上得高分的人。1911年特曼(Terman)在修订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测验时提出了智商(IQ)的概念以后,IQ的分数就成了衡量一个儿童是否超常的标准。通常那些IQ在140以上的儿童被认为是超常儿童。这个标准随后改成130甚至125。

  而对于那些研究智力结构的人来说,超常儿童的表现可能是多样性的。例如吉尔福特、加德纳和斯腾博格等都提出了各自的智力结构理论。在他们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承认个体能力的多样性,超常个体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换句话说,只要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色就可以认为在这方面超常。

  我国的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对超常现象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超常儿童”的概念也是由我国心理学家于1978年来的。当时提出超常这一术语时,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这些儿童的非凡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使用“超常”而不使用“天才”也可以与“天命论”或“宿命论”划清界线;另一方面,超常儿童只是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同于儿童群体的独立群体。实际上“超常”具有明显的统计学上的意义。那些在整个儿童群体中处于非常落后的一小部分儿童就是“低常”(以往常常叫“白痴”、“弱智”或“智残”等,但这些称谓不是具有明显的歧贬之意就是不够全面贴切),那些处于非常优秀突出的一小部分就是“超常”,而那些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绝大部分儿童就是“常态”。于是,“低常”、“常态”和“超常”就构成了连续的整体。从理论上讲,我国学者提出的超常儿童的概念更合理,更具有广泛性,可涵盖更大的范围。

  总之,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观点,一个儿童只要在心理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表现比他(她)的同龄人的平均表现高两个标准差,或高于比自己大两岁的儿童的平均表现,那么他(她)就可以被认为是这个方面的超常儿童。因此,超常儿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如何发现超常儿童

  以前,是靠超常儿童自己“冒”出来后才被发现的。换句话说,但当人们的周围出现了非常聪明的孩子时,人们才发现她(他)是超常儿童。研究者也在人们发现了这样的超常儿童后才对他们进行研究。显然,很多超常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因为没有机会表现而被默默地埋没了。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原因是,由于人们不了解超常儿童,不能认识这些超常儿童的特殊行为方式,而把超常儿童看成是问题儿童。许多超常儿童就这样成了社会陈规陋俗的牺牲品。

  随着对超常儿童的研究的深入,对超常儿童的特征也日益了解。尽管不同的超常儿童可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大多数的超常儿童,有不少共同的特征。例如,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查子秀研究员及其所领导的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写作组的研究发现,超常儿童,至少智力超常或学业超常的儿童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的特征:记忆力强、观察细致、思维敏锐、推理能力强、语言流畅、坚持性好、注意力集中、自信心强、好奇心强、精力十分旺盛等。这些特征也就成了研究者鉴别超常儿童的主要考察因素。因此,研究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相应的心理测量工具,用于鉴别超常儿童。从我个人这么多年的研究经验来看,当前国内外使用的鉴别超常儿童的工具中,确实有信度和效度很高的。换句话说,这些测量工具通常是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经过严格的取样和标准化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当然,心理测量的工具不可能象长度计(米尺)或重量计(秤)那样准确。实际上,严格地说,米尺和秤都有一个精度问题。另外,无论是国内外,都有不少所谓的简易心理测量工具,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取样和标准化,只能供人们参考,不能用作鉴别工具。

  三、超常儿童的不同表现形式

  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那样,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能歌善舞,有的人心灵手巧,有的人思维缜密等。超常儿童也一样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认为,人至少应该有八种智力,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表演智力、人际交往智力、个人内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不同的人的智力强项可能是不同的,或者说超常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不同的。一个人没有必要在这8个方面都很出色,尽管世间确实有多才多艺的人存在。根据我们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超常儿童可能有不完全相同的特征。例如学业超常的儿童,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智商,而且数理能力和推理能力强,而音乐表演超常的儿童,从总体来说,平均智商略高于同龄常态儿童的平均水平,但具有较强视觉表象或听觉表象能力;具有领导才能的儿童往往能敏感地发现别人细微的感情变化并且负责心强,人际关系好,而体育才能好的儿童在明显的身体强壮,且反应敏捷。一句话,现实中的超常儿童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儿童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每一类儿童也总有其共性。

  四、超常儿童的性别差异

  尽管人们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原因,但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发现了性别差异的存在。例如,美国普度大学的斯坦利教授等在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至少在数学能力方面存在着男生优于女生的现象。他们认为,这种性别差异是生物性因素决定的。一些关注大脑两半球功能侧化(特异性)的研究也发现,不同性别的个体的脑功能侧化有所不同。英国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齐柯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对男女超常儿童的脑功能作了研究,结果发现男女超常儿童在进行认知作业时,激活的脑区有所不同。其他的研究者在采用不同的研究技术时也都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尽管,我们对超常儿童的信息加工能力的研究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从已经招收的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生的情况来看,男生的人数明显多于女生。当然,性别差异的问题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

  五、超常儿童研究的新近进展

  为了揭示超常儿童的本质,无数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技术在不同的层面上开展研究。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美国行为遗传学家罗伯特·普洛明在1997年发表于心理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研究者在报告中称,他们发现了位于人类正常染色体第6条染色体长臂上的IGF2R基因与高智商有显著相关。该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人类智力的生物学基础的进一步关注。尽管人们继续强调环境和教育条件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但人们不得不考虑人类智能发展的生物学前提。我国的学者一直主张教育或环境的影响只有适合个体发展的特征和水平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六、为什么要建立超常教育实验班

  自1978年以来,人们对超常教育实验班(包括大学少年班)的看法一直褒贬不一。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人员,我认为开设实验班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研究的目的。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是要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为了了解世间确实存在的那部分超常个体的发展规律和行为特征,我们需要有系统的科学研究去揭示。第二是为满足一些智力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超常儿童具有比较特殊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他们对教育的需要也与大多数的儿童不太一样。例如,在一个为大多数儿童设置的普通教育班里,一些超常儿童显得很不适应。这些孩子常常被认为有行为问题或学习习惯问题而当成问题学生处理。有时,他们的家长也因为对他们缺乏认识而认为这些孩子有问题,或者,即使认识到了,却不知如何是好。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就是要为这些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教育,以便使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更好地适应社会。当然,有人认为应该把他们培养成精英人才(确实有不少人是这么期望的),那当然很好,但首先是要满足他们的良好发展。顺便提一下,说到超常儿童是少数的问题。从他们占的比例来说,确实是少数。一般认为超常儿童在儿童群体中的比例在1~3%左右,但就我国儿童的绝对数量来看,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4岁以下儿童28976万。其中的1~3%确实是一个很客观的数字。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为: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