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心理新知
字体大小: 打印 关闭
关注科研人员心理健康
作者: 陈祉妍 ║ 日期: 2010/09/21 

  十多年前,一篇关于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低于国民平均寿命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知识分子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随着我国社会对心理健康更加了解和重视,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也应引起关注。

来自科研工作特点的压力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科研工作者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把太少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家庭、留给休闲娱乐——留给健康。家庭支持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而忽视家庭所带来的家庭冲突和内疚感会成为心理健康的慢性杀手。没有业余爱好也会增加一个人心理上的脆弱性。因为,家庭和业余爱好可以成为事业之外的两大快乐源泉,当一个人事业上受到挫折时,可以从这两方面获得支持、调整心态;相反,一个只有事业的人,事业上的挫折就是全面的挫折,往往难以承受。恰恰科研工作本身的特点一方面容易让人忽视家庭和娱乐,一方面容易让人产生挫折感。

  科研工作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不像常规工作遵循规律性的上下班时间。这看似灵活,但把握不好,就成了没有“下班”的时间,工作压力弥散在24小时,一周7天,乃至整个生活领域。学无止境,而科研中的理想和追求也无止境。这也给科研人员带来了无止境的追求之快乐,但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一下,工作就会成为吞噬时间和精力的无底洞。

  常规工作往往以工作者的努力和工作量来衡量,但长时间的工作、撰写大量的论文并不必然保证科研工作的效果。科研工作往往以研究到达的高度、深度、创新性来衡量——这这一特点增加了科研人员在工作上的不可控感,容易构成心理压力:即使付出了长时间的工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科研人员也很难认可自己的工作,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而科研工作的创造性使人们不可能保证步步顺利,挫折感也因此容易发生。

  因此,科研人员需要思考自己工作的特点,更需要思考自己的定位。这不仅包括工作上的定位,更包括一个人把家庭、健康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时间安排上的冲突和混乱反映出一个人内心不同角色的冲突和混乱。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做好为自己的工作建立界限,促进生活的平衡。

来自科研人员本身的特点   

  科研人员也是一个具有自身共同特点的职业群体。例如,南京理工大学的高允奔曾对高校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他们具有“专注事业学问与忽视基本的人际交往规范”、“进取与惰性”的特点。的确,注重自己的内心追求,因而容易忽视生活其它方面,是许多科研人员的共同特点。

  许多选择科研工作的人,是喜欢思考和创造的人,是对科研工作具有强烈内部动机的人。科研人员收入水平的偏低,特别是收入水平与这种高智力活动的不对应,也显示了选择科研工作的原因很可能更多在于个人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一些睿智的心理学家,如奥托•兰克曾经指出,普通人的生活,是要放弃许多自己内心的声音,以社会的要求为准。这意味着放弃思考以及与之具来的困惑,也放弃选择以及与之具来的责任。这或许就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可是,也有许多人不愿轻易地就范,面对现实的铜墙铁壁,面对社会的从众压力,他们仍然不能放弃自己内心的一些幻想。于是有了心理障碍患者和创造型的人。同样不愿完全被社会规范限制,但一为沉溺在自己幻想中的病人,一为通过某些创造活动接近自己幻想的真正健康的人。

  许多科研人员追求着以创造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但过分关注自己的内心要求,可能为科研人员带来心理问题。人们常常谈论知识分子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些问题,如“文人相轻”、“孤芳自赏”——这体现了一个人在非常注重自己内心理想的时候,可能会忽视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体察,从而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科研工作确实包含着许多孤独求索的时候,但是科研工作也因合作而更能焕发激情和灵感。科研人员需要既能够深入到自己的思想深处,又能时而搁置自己的想法,容纳更多来自他人的观点和感受。正如心理学家卡斯特所说,“在恰当的时刻重视主观层面,是一门艺术”。

  曾经有一句充满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新的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更包含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没有快乐,就没有健康。因此,在新千年里,我们也可以这样号召:“为祖国,快乐工作五十年!”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备案编号为:京ICP备1004979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9520 Email:webmaster@psych.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