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心理健康蓝皮书(2022版)发布:青少年群体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
2月23日,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全书基于近20万人次的调查,综合分析呈现了当前我国多个人群的心理健康基本特征。结果显示,成年人群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抑郁风险检出率约为1/10。青少年群体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大学生普遍面临升学选择可能带来的情绪困扰及压力,需多加关注。
青少年群体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父母缺位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本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三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总体上,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住校或父母外出工作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
重视留守儿童,乡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关注
调查显示,乡村小学生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25.2%,焦虑风险的检出率为25.7%;乡村中学生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20.0%(其中16.2%为轻度抑郁风险),焦虑风险的检出率为43.6%(其中34.5%为轻度焦虑风险)。专家建议,加速建设针对乡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重视乡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与筛查;加强针对乡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科普与服务;重视乡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倾斜心理健康服务与公益服务资源:鼓励父母增加对乡村中小学生的教育投入;重视乡村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双减”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专家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查,获得了11440份中小学生有效问卷。结果发现,作业量的减少、体育运动时间的增多和发展兴趣爱好时间的增多对于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双减”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非毕业年级学生在作业负担方面显著减少,有了更多的时间采取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因而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新生入学适应期抑郁风险高
2022年,团队对全国来自北京、陕西、河南、黑龙江、贵州、浙江等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542份,其中专科生问卷26753份,本科生问卷48789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普遍面临升学选择可能带来的情绪困扰及压力。
此外,研究还关注平均年龄处于20岁、来自中西部地区的17231名大学生,考察了我国大学生情绪健康和睡眠健康现状。结果发现,新生在入学适应期普遍存在压力、抑郁两种负性情绪,并且严重程度都相对较高。同时,在不同性别、BMI指数、户口、专业及是否独生子女上,负性情绪呈现显著差异。自然科学专业学生的情绪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人文科学专业,男生低于女生,乡镇户口的大学生低于城市户口的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低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的压力和抑郁水平越低;肥胖的大学生压力和抑郁水平也更高。在睡眠质量方面,大学生状况相对较好,只有0.4%的大学生睡眠质量很差。但自然科学、女性、乡镇户口、母亲受教育程度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相对更差。以上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注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