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研究发现工作记忆能够调制无意识状态下的情绪信息加工
人的心理就像海面上漂浮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海面之下,即处于无意识状态。而正是这冰山下巨大的看不见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行为与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那些没有进入意识水平的感知觉信息,尤其是情绪信息,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得到表征和加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和改变我们在意识水平上的认知和行为。长久以来无意识的情绪信息加工被认为是一个自动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过程。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蒋毅研究组最近发现这种所谓的“自动”的过程能够受到我们当前心理和情绪状态的调制。研究采用延迟匹配(delayed-match-to-sample)与突破连续闪烁抑制(breaking 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b-CFS)相结合的实验范式,考察工作记忆对无意识视觉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具体操作如下,在屏幕中央呈现面孔图片,要求被试记忆该面孔,5秒钟后进行再认测验。在5秒钟的延迟阶段,注视点的左侧或右侧将出现一张被连续动态视觉噪音掩蔽的面孔刺激,其对比度在1秒钟之内由0%增加到100%,确保其初始时处于不可见的状态,使面孔识别处于抑制阶段,但在一段时间后突破抑制。被试需要在觉察到面孔刺激出现时尽快判断刺激所在的位置。实验结果发现,当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面孔信息与抑制阶段的面孔信息的情绪类别相一致时,被抑制的面孔识别突破抑制所需的时间较短,说明工作记忆影响了不可见的面孔信息的加工。更重要的是,工作记忆的促进作用只发生在面孔情绪为恐惧和生气时,而中性面孔和高兴面孔的识别则并未出现类似的结果。该现象提示作为无意识威胁性信息(恐惧面孔和生气面孔)加工核心的皮层下通路,尤其是杏仁核,可能在无意识条件下的视觉信息加工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发现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表明工作记忆内容能够作为自上而下的机制调节高水平视觉信息(情绪信息)的无意识加工,同时也挑战了长期以来无意识情绪信息加工完全自动化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无意识视觉信息加工能够影响我们意识水平上的认知和行为,反过来意识水平上的信息也可以调制处于无意识状态的视觉信息的加工。
图1 工作记忆对无意识视觉信息加工调制的实验流程示意图
图2 工作记忆对无意识视觉信息加工调制的实验结果图
该研究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0201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25011、31671137、31100733)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4073)的资助。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Liu, D., Wang, L.*, Wang, Y., & Jiang, Y.* (2016). Conscious access to suppressed threatening information is modulated by working memo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11), 1419-142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