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合作研究揭示文化特质与外群体惩罚行为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
人们倾向于惩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个体,这种惩罚行为在群体冲突中尤为凸显。对外群体的惩罚行为是加剧群体冲突的重要原因,对其心理及神经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理解和消除群际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前人的研究已经发现,在各个文化背景下均存在着对外群体的惩罚与攻击行为,但个体的文化特质如何影响其对外群体的惩罚行为,以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
过去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并不一致的结果,例如有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更倾向于攻击外群体成员,但也有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对于外群体会表达出减弱的歧视,这提示文化对于外群体攻击行为的影响可能复杂而多元。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孔亚卓研究组的周雨青副研究员与北京大学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的韩世辉教授合作展开研究。首先,研究者在中国通过采集行为数据的方式(N=2297),发现文化特质的重要维度“自我建构中的互依性自我”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子维度,分别代表着对于集体的尊重(Esteem for Group)以及对于人际和谐关系的注重(Relational interdependence)。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发现,这两个子维度可以相反方向地预测对于外群体的攻击行为。具体来说,尊重集体这一维度得分更高的个体,在发生群体冲突时,会对外群体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行为;相反,越发注重人际和谐的个体,在发生群体冲突时越不倾向于攻击与惩罚外群体(图1)。
图1. 互依性自我的子维度与外群体惩罚行为的关系
接下来,研究者在中国采集了人们观看亚裔与白人的疼痛和中性面孔时的脑电数据(N=676),以期进一步揭示背后的神经机制。研究者首先对脑电数据运用了表征相似性(Representational similarity analysis)的分析方法,将被试对于面孔的种族信息、疼痛信息以及性别信息的表征进行了分离。进一步研究发现,互依性自我的两个子维度可以相反方向地与面孔的种族信息表征关联。具体来说,尊重集体这一维度得分更高的个体,其对面孔种族属性的表征更为敏感;相反,越发注重人际和谐的个体,其对面孔种族属性的表征则会减弱(图2)。
图2. 互依性自我的子维度与面孔种族信息表征的关系
最终,研究者发现,个体对于面孔种族属性的神经表征,可以进一步中介互依性自我的子维度与外群体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文化特质——大脑活动——群体行为之间的中介模型 (图3)。
图3. 文化特质—大脑活动—群体行为之间的中介模型
该研究通过采集和分析行为以及脑电数据,分离出了互依性自我的两个子维度,阐明了互依性自我与外群体攻击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揭示了其背后的神经机制。该研究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文化特质与群际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为未来设计与偏见消除有关的调控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30043)的资助。第一作者为心理所副研究员周雨青。周雨青和韩世辉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期刊Cerebral Cortex。
论文信息:
Zhou, Y*., Li, W., Gao, T., Pan, X., & Han, S*. (2023).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perceived race mediates the oppos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components of self-construals and racial outgroup punishment. Cerebral Cortex, bhad157.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d15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