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研究发现父母的增量理论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的说法经常出现在各种刊物和推文上。这不仅仅是因为成长型思维听上去“很励志”,而是因为大量研究已证明,成长型思维与个人积极的学习动机、适应性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业水平乃至心理健康都存在积极的联系。
在学术研究领域,成长型思维也被称作增量理论(incremental theory),持有增量理论的个体倾向于认为智力能够通过努力和学习得到提升。与之对应的是,持有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即固定型思维)的个体倾向于认为智力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这两种理论分别位于智力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即个人关于智力和能力的可塑性的本质信念)的两端。
尽管已有大量证据显示,个体的增量理论对个体自身的正向影响,但个体的增量理论是否会产生溢出效应,对周围的其他人产生影响还有待研究。特别是父母作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他们的智力内隐理论是否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还尚无明确的研究证据。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甦研究组开展了一项面向3-6岁幼儿及其家长的实证研究,探查父母的内隐理论对幼儿早期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 learning)的影响,以及幼儿的成就动机和目标导向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父母的潜在信念会通过有意识或/和无意识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行为。根据理论-目标-行为模型和成就目标的趋近与回避层级模型,父母的内隐理论可能会最先作用于幼儿对待成败的态度和整体的动机倾向,从而影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结构,并最终影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习惯和风格。
研究结果发现,父母的增量理论与孩子的积极学习品质显著正相关。父母越相信孩子的智力是高度可塑的,孩子的能力动机越强、注意力和坚持性水平越高、学习态度越良好、学习策略越灵活。此外,孩子的成就动机和目标导向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起到了连续中介的作用(见图1)。对成功的渴望(hope for success)与孩子的学习导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专注于掌握和提升能力)和表现导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专注于取得好结果和正面评价)正相关。对失败的恐惧(fear of failure)则与孩子的学习导向负相关,与表现导向正相关,学习导向有利于积极的学习品质,表现导向则相反。通过这一二阶中介路径,父母持有增量理论的程度越高,孩子便越多地渴望成功,越少地害怕失败,从而总体上促进了孩子的学习导向,减少了孩子的表现导向,最终有益于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图1. 父母增量理论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路径
该研究为父母的智力内隐理论对于幼儿学习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直接证据。学前期正是个体学习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的学习品质对于个体未来的学业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研究强调了作为教育者持有增量理论的重要性。通过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相信智力可改变,父母能够对下一代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考试导向的教育模式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价值与成绩结果绑定,从而对失败和负面评价过度敏感,教育者持有增量理论也有助于缓冲这种消极影响,有助于孩子学会建设性地面对失败,敢于挑战自我并主动把握学习机会。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1140)项目的支持。目前已在线发表于Current Psychology。
论文信息:
Zhu, Q., & Li, S. (2024). The impact of parents’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on young children’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The serial-mediating roles of children’s achievement motivations and goal orientations. Current Psychology, 1-21.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4-05679-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