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心理所成功举办第一届CSIG情感智能大会“心理学中的情感计算” 专题论坛和“微表情研究” 讲习班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微表情应用研究中心

  11月24日,第一届CSIG情感智能大会(The 2023 CSIG Conference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CEI2023)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召开,共有319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会议包含4场主旨报告、6场专题论坛及研讨会、2场讲习班。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参与承办的“心理学中的情感计算” 专题论坛和“微表情研究”讲习班成功举办。

  专题论坛“心理学中的情感计算”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CSIG机器视觉专委会、情感计算与理解专委会、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心理所小组联合承办。心理所副研究员李婧婷担任论坛执行主席。

  心理学在情感计算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人工智能的人文化提供了基础和支撑。情感计算作为计算机与心理学交叉学科,其快速发展需要心理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分享。此次论坛旨在探讨心理学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挑战,并推动情感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秦绍正教授团队的曾奕萌博士(现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带来题为“人类情绪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在情感计算中的作用”的报告,从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重点探讨了情绪情感在人类大脑中究竟如何表征的认知结构、神经与计算机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孟明作题为“面孔认知:人脸身份和表情概念的涌现”的报告。他介绍了团队通过一系列心理物理及脑成像实验,发现面孔概念的表征相对于一般非面孔客体认知加工在整体和局部的双重优势,以及面孔加工的左右脑偏侧化效应。浙江大学研究员王英英带来了题为“人类情绪知觉的表征和机制”的报告,介绍了关于人类情绪识别的认知神经基础的研究。首先,来自情绪识别的行为和神经表征模式数据揭示了社会文化对情绪识别的影响,并提供了特定情绪单元共享认知和神经基础的证据;其次,以恐惧情绪识别为例,研究发现特定情绪信息以自动化、无意识形式经由皮层下通路传递从而实现快速加工并削弱认知控制的影响。这些结果推进了对情绪知觉神经机制的了解。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赛李阳在“基于反应冲突理论的脑电测谎:来自元分析与初步试验的证据”的报告中,首先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回顾以往相关的脑电测谎文献发现,并进一步采用反馈隐藏信息范式结合PCA分析来进一步探讨N2在新型隐藏信息范式中测谎效应。这些研究有助于启发未来研究者继续探讨基于反应冲突理论开展相关的测试研究。

  此次论坛还设置了panel环节,收集了参会听众提出的诸多议题,包括心理学中的情绪的理论基础、情感计算的应用潜力、智能化的情感计算是否会取代心理学等。专家们各抒己见,从智能计算的边界到个体的心理状态变化,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心理学家的思想盛宴。

  “微表情研究”讲习班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CSIG机器视觉专委会、情感计算与理解专委会承办。心理所副研究员王甦菁、李婧婷,科研助理东子朝,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刘一婷在讲习班进行了口头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微表情研究发展概况、微表情数据库的建立、微表情样本诱发及标注方法、微表情生理机制与应用研究、微表情识别和检测算法等。

  微表情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交流线索,它可以揭示真实的情绪和个人的心理状态。作为谎言识别的重要线索之一,微表情的有效性甚至显著高于言语内容、语音、语调、身体姿势等其他线索,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安全、司法实践、临床诊断、学生教育、卫生防疫等领域。然而,微表情具备的三个特征:持续时间短,动作强度低和只存在局部运动,使得微表情的相关特征很难提取。同时,微表情样本的人工标注也十分困难,是典型的小样本问题。目前,大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已经在诸多领域获得成功,但是微表情小样本问题限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微表情分析。因此,此次讲习班基于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科交叉,介绍了微表情分析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问题,旨在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微表情研究,集思广益,从而进一步促进结合面部表情的情感计算与理解的发展。

  心理所副研究员王甦菁、李婧婷,科研助理东子朝,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刘一婷在讲习班进行了口头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微表情研究发展概况、微表情数据库的建立、微表情样本诱发及标注方法、微表情生理机制与应用研究、微表情识别和检测算法等。

  讲习班现场吸引了近百位师生参加,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卫视也对讲习班的举办情况进行了报道。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