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心理所发现“主动痛”弱于“被动痛”并揭示其特征性脑激活模式

发布时间:2011-08-31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王宁

  主动运动是指生物体自主发起的运动。以往的研究发现,主动运动对视觉、听觉和触觉都会产生显著的抑制性影响,而对于痛觉的调节尚缺乏相应报道。为此,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罗非研究员的研究团队考察了主动运动对机械性痛知觉的影响,并通过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其可能的神经机制。

  该研究采用2(主动捏握/被动捏握)×2(疼痛/触压)的实验设计,让25名健康被试在不同条件下(主动 vs 被动)体验疼痛和触压刺激,并采用“视觉模拟尺”对刺激引起的感觉强度和情绪水平(舒服和不舒服程度)进行评分。刺激装置采用日常健身用的“握力器”,在其外圈包绕尖锐(造成疼痛)或光滑(造成触压)的水晶珠。被试自己捏握(主动状态)或由主试施加握力(被动状态)。结果发现,在“疼痛刺激”情况下,“自我捏握”所产生的疼痛强度和不舒服程度都明显低于“他人捏握”情况;与此相对应,脑内负责编码痛觉强度和情绪维度的脑区,如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I)和前扣带皮层(ACC)都有明显的去激活。而在“触压”情况下,“自我捏握”产生的挤压程度也明显低于“他人捏握”情况,但情绪维度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中“处于主动运动状态的手指能够减轻电刺激的疼痛强度和不舒服程度”相一致。这一发现表明,主动运动时,由运动产生的疼痛会受到抑制,因此与接受外来刺激相比,自我施加的疼痛会因为中枢的抑制效应而明显减弱。主动运动抑制感觉通道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一种可能性是神经系统的反馈抑制,即中枢在发出运动指令的同时反馈信息给感觉系统,以防止自身运动造成感觉系统脱敏感化。另一种可能性是,相对于接受刺激的不确定性,主动运动时个体能准确预期刺激的时间和强度,这种确定预期对于疼痛具有抑制作用。另外,自主控制感对于疼痛也有一定的影响。自我控制感强的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高于一般人。

  总之,该研究证实,主动运动能够产生镇痛作用。这一结论对于临床上引导病人主动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慢性痛病人身体康复和功能复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该文章已发表于PLoS One。Wang Y, Wang JY, Luo F (2011) Why Self-Induced Pain Feels Less Painful than Externally Generated Pain: Distinct Brain Activation Patterns in Self- and Externally Generated Pain. PLoS One, 6(8):e23536. doi:10.1371/journal.pone.0023536


图1 刺激装置及主动/被动捏握状态



图2 主动刺激与被动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上图)及脑激活模式(下图)


附件下载: